第240章 赵黑胖赵白胖见到赵佶
“李隆基啊。”李隆基大大方方介绍自己。
都是帝王,而且他是赵佶之前的年代的,说一个名字就行,无需多做介绍。
“啊,李隆基啊,你好。”赵佶也知道幼儿园时空错乱,不过见到活的李隆基,还是微微有些惊讶的。
毕竟这也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啊。
“嬛嬛爸爸啊,我也是看过史书的,有些事想请教一下你啊。”李隆基十分谦虚地说。
“有什么话题我们可以聊聊,请教那是不敢当啊。”赵佶笑着说道。
他看一下李隆基的年龄,推测李隆基来的时候安史之乱还没发生。
想到李隆基缔造的盛世,他并不觉得李隆基会问自己政治上的问题。
他猜李隆基应该是向他请教书法吧。
事实上李隆基也确实是个热爱书法的人,他的隶书写得很好,许多博物馆都收藏了李隆基隶书的拓本。
不过在其他字体上,李隆基倒是差了些。
赵佶有这个猜想也正常。
“你是我后来之人,安史之乱我就不多说了。
现在藩镇已经被我养起来了,我在努力回收军政财权,你有什么建议吗?”
李隆基是真的虚心请教啊。
史书上也记载了赵佶回收皇权的过程,不见一滴血,没有杀戮,也没有争得你死我活,就连章惇,也只是被他流放后郁郁而终。
他就是一副毫无根基的弱者的的形象,弱弱地跟在向太后和曾布的身后,一副很听话很好操控,并且对向太后很孝顺很害怕的样子……
然后在向太后和曾布一不注意的时候,悄悄使劲,等向太后和曾布反应过来,他已经众望所归了。
清除掉自己的反对势力,他也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他是个大艺术家,书法艺术上是,政治手段上也是。
李隆基的正式手段也很了不得啊,可聪明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好学,他有信心削弱那些被他养起来的节度使,不代表他不愿意多学一些东西。
赵佶怎么收回皇权的,史书上没写的细节,他就想亲自问问本人。
“啊,你说这个啊。”赵佶也是聪明人啊,他哪里不知道李隆基这是在避免安史之乱?
“你的情况比我简单多了啊。
节度使的军政财权那是你给出去的,在你之前他们只有军权。
他们的根基,没我要应对的那些文官深啊,你可以这样……”
赵佶开始给出一些建议。
李隆基和赵佶的情况不同,可很多事情,逻辑都是相通的啊。
融会贯通,是一个聪明人该有的基本智商。
李隆基认真记下来。
安禄山从范阳发兵南下,势如破竹,河北二十四郡十几天失守……
大唐真的和平太久了,郡守兵将都失去了战斗能力,那不是靠几个颜真卿李光弼就能挡住叛军的。
强兵是必要的,那强兵之前呢?
现在杀了安禄山容易,只听命于安禄山不听命于朝廷的幽州兵力,如何处置?
杀了安禄山,其他也手握重兵,也同样有地方财权和行政权的节度使势必会有所怀疑,又如何处置?
他现在要面对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权力下放容易,要收回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要不然,宋真宗挖下的一个坑,也不至于从宋英宗到宋徽宗,花了世代君主才把坑填补上了。
哪怕赵佶填补了赵恒挖下的坑后又挖了另一个更大的坑,也不能否认他确实把赵恒的坑填上了啊。
……
李隆基和赵佶两个大艺术家在这边聊着,孩子们在另一边认真作画写字雕刻,或者做别的艺术品。
这时,赵匡胤和赵光义在楼上磨刀霍霍。
俩人从医务室前的传送点来,到了休息室,看到休息室里那些宋锦、香云纱、漆盘、汝窑瓷器,气不打一处来。
黑胖白胖两兄弟举起几个汝窑瓷器,想摔坏,又舍不得。
重新把汝窑瓷器放回到桌子上,更气了怎么办。
杨坚和朱元璋、朱棣等几个老六还在拱火。
“沈老师说现代好多人都以为天青色是赵佶首创啊,就是因为赵佶时期汝窑出品的天青色瓷器啊。”
“瞧瞧,这多好看。
首创天青色的柴窑失传了,天青色不就是汝窑的了?”
“之前柴荣送柴窑来给沈老师的时候,我有幸看过两眼,汝窑天青色比起来是差一些,不过也很好看了啊。”
“不愧是大艺术家赵佶的审美啊!”
……
赵匡胤和赵光义听不下去了,兄弟俩一起走进户内电梯下楼去。
此时赵佶和李隆基刚好聊完。
李隆基拿着一本笔记本,见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冲着兄弟俩笑了笑,就上楼去了。
赵佶看着眼前这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不过皮肤一黑一白的俩人,马上猜到这是谁了啊。
教孩子们写字画画的时候,他早就知道自己老祖宗来了。
“太祖爷爷,太宗爷爷,我是大宋第八个皇帝,赵佶,子孙后代给两位行礼了。”
“嗯嗯,你起来。”赵匡胤压着怒火叫一脸得意的赵佶起来。
赵佶挺直了腰杆。
“太祖爷爷,太宗爷爷,我会继续努力的。
我今年登基第十五年了,终于结束了从爷爷那一代开始的党争了。
不过我做得还不够,我还得继续努力,还请太祖爷爷和太宗爷爷指点指点我。”
说这些的时候,赵佶的腰杆子是真的挺得很直啊。
党争剧烈的那些年,新党上台就大搞变法。
旧党上台又弃用变法,重新启用旧制。
新党上台就富国强兵,拓边打仗,磨刀霍霍向他国。
旧党上台就战略收缩,送钱割地,光是高太皇太后执政时期,就把新党王安石变法时期打下来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又割还回去给西夏了。
朝廷如此朝令夕改,反复横跳,哪里只是新党旧党相争?
这种相互争斗内耗,消耗的也是老百姓啊。
每一次新旧党替换,都会折腾朝野上下一回,老百姓也是被折腾得够呛的。
也是皇帝权利不够集中的一种体现。
毕竟自从宋仁宗开始重用变法派范仲淹开始,大宋的皇帝都是站在新党那边的,都在努力整改王朝积弊……
最后都失败了。
不是失败于变法,而是皇帝的权利也压制不了以文官士大夫为代表的旧党。
很多次,都迫于守旧派士大夫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变法。
可到了赵佶时期,他终于把王朝的最高权力握在手中,党争没有了,也不怕新党旧党彼此争斗导致的朝令夕改折腾老百姓了。
他确实有在赵匡胤和赵光义跟前直起腰杆子的资本。
(https://www.wshuw.net/2820/2820722/14533737.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