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李国耀的底气(求月)
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李国耀的底气(求月)
其实山田乙三等人怎么能想得到,李国耀所部之所以扩编的如此迅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抓住了关东军的漏洞。
日本人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以及其它物资,从关内运来了大量的国军俘虏,还以坑蒙拐骗的形式强迫大量的本地百姓为他们劳动。
而日本人为了能在东北站稳脚跟,以刺刀和棍棒强占本地老百姓的房屋和田地,将一个个中国村庄变成了他们的集团部落。
如此种种都将引起中国百姓的严重不满,而日军的暴行也将刺激中国百姓对他们的仇恨,所以李国耀出手的时候并没有攻打日军占领的大中城市,甚至于都没有攻击县城,而是先去打那些煤矿林场以及株式会社控制的其他企业工厂,此外就是攻打日本侨民占领的集团部落。
这样既打击了日本人,也解救了大批的老百姓。
而这些中国百姓中几乎绝大多数的人都对日本人存满了仇恨,再加上大多数人无家可归。
尤其是那些从关内运来的战俘,他们的家可能在几千里外的湖南、湖北、四川,甚至于还有云南、贵州等地的人,相隔万里,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回去,唯一的去处就是参加部队,抗日打鬼子,将在战俘营遭受的种种不公和虐待还给日本人。
正因为如此,李国耀所部在攻入伪满腹地之后,兵力大幅度的增加,速度之快,连李国耀自己都有些震惊,更不要说日本方面了。
当然了,李国耀所部发展之所以这么迅速,也离不开关内的部队以及苏联方面的支持。关内的暂九军有相对完善的军官和士官培养机制,并不断地将优秀的军官和士官抽调到东北各部队,甚至于在必要的时候连现役各部队的军官也成建制的抽调走。
虽然这样做极大的削弱了暂九军的战斗力,但是却保证了东北方面部队的发展。
其次还有,暂九军在归绥、大同等地都组建了兵工厂,尤其是这次部队奇袭太原,将日军设在太原的一个大型兵工厂连工人带设备以及一部分原料全部缴获了。
之后这个兵工厂被立即拆解到了大同,并就地建厂,恢复生产。
尽管有点折腾,但是却保证了安全。
眼下暂九军在弹药以及轻武器方面已经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也给东北各部队的发展提供了援助。
再就是苏联方面的援助,除了首批的六个师的装备外,鉴于李国耀所部在伪满境内优秀的表现,苏联方面追加的十个师的装备也已经运到了锡林浩特,并陆续为新部队换装。
有了足够的兵员和武器装备,部队想不发展都难!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支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李国耀才敢同时在关东军的边境地区和伪满腹地同时开辟战场,这是他的底气,也是他的本钱。
反正在李国耀看来,眼下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年了,甚至于往前推一推,距离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更是不到十一个月了,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进行反击了。
此时不仅仅是中国战场,甚至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进入了反攻阶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进入1944年8月的最后两个星期中,小胡子希特勒规划的那个“欧洲堡垒”似乎即将全面崩溃。西面,英美军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下,已经冲出诺曼底桥头堡,越过法国北部的田野,全力追击德国人。
南面,法美军队于8月15日在里维埃拉登陆,开始以令人振奋的速度向西和向北挺进。
在意大利也是如此,盟军对德军的追击继续进行,虽然比较缓慢。
而在亚得里亚海彼岸,铁托的游击队在少数英军的协助下,已经肃清了南斯拉夫的大部分沿海地带,内陆的德军交通线受到不断的骚扰。
尤其是在东面,红军于8月20日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攻入罗马尼亚。
仅仅三天后,国王米哈伊策动了一场武装政变,结果到8月25日罗马尼亚军队已经和红军并肩作战,攻打德国人了。
数量前线的中部比较平静,只有波兰国家军同德国国防军在华沙市内进行殊死决战。在芬兰前线,也没有准备展开大规模作战。
但是在随后芬兰人主动开始停战谈判,紧接着保加利亚政府就宣布,今后它在战争中将保持中立。
到八月底,德国人不得不在匈牙利进行干涉,更换政府,以防出现一场同样的背叛行为。
因此,仅仅在十天内,希特勒在东欧的一些最宝贵的盟友都抛弃了他。德国在东南方的防务支离破碎,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红军可以插入巴尔干,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中欧。法国也丢掉了,德国的边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似乎可能在年底以前土崩瓦解,即便不能,也不可能支撑太长时间了。
当然了,盟军在欧洲的胜利也使得其内部之前一直被掩盖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比如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美国和英国各自分得的占领区问题上发生了长期争执,因而在对战败后的德国的行政管理方面,无法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此外除了关于德国的前途这个重大问题外,长期存在的波兰问题,由于华沙起义,也迫切需要解决。
再则,虽然英美在法国问题上的争端已经涣然冰释,但余波未尽,特别是在法国人本身之间。
对于意大利和巴尔干国家,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继续有分歧。
另外在欧洲各处,苏联人和英国人彼此不安地注视着对方的行动。
随着对德战争似乎即将结束,有关对日战争的问题变得更重要了。就“大同盟”来说,重大的问题是英苏两国将通过什么途径、用多少兵力以及在何种指挥系统下,把它们的军队从欧洲开往远东。
盟国在太平洋、缅甸和中国的合作始终没有象在欧洲那样顺利和有效,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而作的种种努力,未能使事态走上正轨。尽管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于1943年11月被任命为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英国、美国和中国领导人之间的摩擦却继续存在。
在太平洋,美国完全支配一切,以致盟国关系的问题退居次要地位,而最受人注意的倒是美国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竞争。
因此可以预料到,欧洲战斗停止后,英美经济一体化的结构至少会部分分裂开来,英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经受不起这种打击,这使英国人面临严重的进退维谷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用于对日作战的人力和物力愈多,则可以用来为英国经济的独立和战后的稳定作准备的力量就愈少。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它对战胜日本的贡献愈小,则在未来困难的经济过渡时期它可以从美国得到的帮助和同情也就愈少。
苏联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尽管相形之下不是那么严重,因为苏联的经济始终没有象英国的经济那样完全依赖美国。然而,苏联人能够参加对日战争的规模和速度如何,除其他因素外,还要看输送租借物资的情况如何而定。
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出力愈多,则可以用来恢复受损害的经济的力量就愈少。
考验盟国的诚意和智慧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怎样制订一种长期的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案,能够为战胜德日两国后的世界保证和平与繁荣。
大家都认识到,要保持和平,主要的盟国必须在主要政策上意见一致。英、美和俄国都准备进行这种合作,但又都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条件,这就蕴藏着以后引起麻烦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英三国之间就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多次磋商,在外交部门商议的差不多的时候,雅尔塔会议也就会水到渠成的召开。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会议不亚于一战时期的巴黎和会,是被出卖的一方,所以在此之前部队在东北地区占据一定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哪怕要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李国耀觉得也是值得的。
(https://www.wshuw.net/2602/2602235/1058736.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