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最新 > 第11章 袁应泰传、张铨殉节

第11章 袁应泰传、张铨殉节


袁应泰传

  袁应泰,字大来,号位宇,凤翔人。万历乙未年(公元1595年)考中进士,被明朝朝廷任命为临漳知县。期间,他筑建了长达四十余里的长堤以抵御漳河水患,后升任工部主事。在淮徐地区任职兵备官员时,因应对饥荒开仓放粮,却被弹劾,他称病辞职归乡。后来他被朝廷起用为河南参政,负责永平地区的军事防御。适逢边境告警,他于万历庚申年(公元1620年)八月初九被朝廷晋升为佥都御史,并出任辽东巡抚。熊廷弼因被他人指责而离职后,袁应泰于十月初十被朝廷任命为兵部侍郎,获赐天子剑并受命担任辽东经略。到任辽东后,他上疏朝廷说:“我父亲遗书命令我不得因为国事艰难就罢官去职,我将遵循父亲遗训,无论生病还是战死,都不离开辽东一步,即使因罪被贬,也愿意加入士卒行列抗击敌军,绝不踏入山海关一步。”朝廷对此给予了嘉奖回复。

  起初,熊廷弼部署辽阳防守严谨有序,而袁应泰到任后对一些措施略有调整,特别是对待投降者的政策,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袁应泰认为西面的敌军因粮食耗尽而投降官军,官军应接纳他们并将其转化为精锐部队,以此壮大自身实力、孤立敌人,他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策略。然而,当沈阳失陷以后,监军欲处决之前的投降者(怕这些人充当城中内应),已经将他们捆绑起来,袁应泰检查到他们身上有多处重伤,便安抚并释放了他们,还责骂了捆绑他们的人。这样一来,袁应泰与那些最后以身殉国的死难官员产生了严重分歧。一些苟且偷生的人无处推卸责任,后来便纷纷指责说:辽东不是自己败亡的,而是被投降者搞垮的。

  辽阳城陷落时,袁应泰在城楼上面向京城方向拜奏说:“我到辽东后发现人心不稳,无法固守,因此立下死在辽东、葬在辽东的誓言,如今果然城陷,我虽已竭尽全力,但仍以死报国,希望皇帝能够凝聚人心,为收复失地做准备。”他又写信向父亲告别,随后自缢身亡。他的内弟姚居秀也随之自尽。仆人唐世明悲痛欲绝,守在袁应泰尸体旁痛哭,最后点燃大火焚烧楼阁,随主人而去。朝廷起初认为袁应泰错误地收纳投降者、轻信叛将,导致沈阳、辽阳失守,直到第二年十月才追赠他为兵部尚书,给予祭奠,并荫庇其一子进入国子监读书。

  张铨殉节

  张铨,字宇衡,号见平,是山西沁水人。万历甲辰年(公元1604年)考中进士,被授予保定推官之职,后调任浙江道御史。他因家人去世而离职回乡守丧,守丧期结束后,被朝廷起用为江西按察使。正值辽东边防危机重重,张铨被派任辽东巡按御史,此时袁应泰正以接受敌军投降的策略应对局势,张铨预言道:“辽东的祸患就在于此了。”他虽极力劝阻,但未能改变局势。

  等到辽阳被围,张铨与袁应泰一同坚守城池。袁应泰说:“我无能,作为辽东经略罪有应得,理当以身殉国,而你作为按察使并无在外作战的责任,还可以收拾残兵,谋划退守河西。”张铨反驳道:“不对。我世代蒙受国家恩泽,怎能在城破后独活?城若陷落,我定与城共存亡。”城池失守后,敌军簇拥张铨出官署,他坚贞不屈,敌军欲杀之,但刚出门又将其带回,好言安慰,劝他投降。张铨始终不肯屈服,敌军命两人强行将其扶上马,送回官署。至官署门前,张铨面向北方皇城方向连拜五次,说:“我未能报答皇帝。”又转身呼唤父母名字,连拜四次,说:“儿子不能再侍奉父母了。”随后自缢而死。

  张铨容貌俊美,须髯飘逸,酷爱读书,在江西时曾撰写《春秋补传》若干卷。他死后被朝廷追赠为大理寺卿,再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朝廷给予祭葬,其一子被荫封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并建昭忠祠以纪念。同时,张铨的父亲大理寺卿张五典(仍在世)也被朝廷特别擢升为兵部尚书。与张铨一同殉难的还有按察司副使何廷魁、佥事崔儒秀。

  张铨的死因在其他记载中略有不同,但无论是被杀还是自缢,都是以身殉国。

  译者注:1.原文中“内淫”一词可能为误录或误传。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卷记载,姚居秀为袁应泰的内弟。


  (https://www.wshuw.net/2112/2112856/11111132.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