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小说 > 第403章 果然可以优化

第403章 果然可以优化


张总能问出这个问题来,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就是这位高同志?”

“对,就是他。除了星光制导,还有燃料使用常温存储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的高产率工艺、火箭发动机喉衬、燃气舵材料、DJS-60DJ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金总张大了嘴:“这是个研究所吧,而且还是那种综合性的研究所,你说这是一个人?”

从金总的角度来说,除了这,没有别的解释了,不是综合性的大型研究院所,怎么可能做得到。

这里面材料、化工、电子、计算机、自控都涉及了,如果说每跨一界就需要一条腿的话,这位同志属章鱼成精吧?

金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条章鱼同时抓住几条船的形象来,憋住,不能笑,这太对不起有如此重大贡献的同志了。

张总摇摇头:“不是,他倒是一个研究室的主任,不过这個研究室只偏向于材料这一个方向,其他都是他自己倒腾的。不过他主要是提出原理和技术路线,具体的实现还是别人来完成的。”

“那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来完成这么多事情的。”

说完转念一想,正常个毛线,这事情压根就不正常好吧。

能提出原理和技术路线,别人照着他提出的方向搞下去,还都能搞出成果来,这本身就已经说明这个人在他涉及的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诣。

虽然看起来都是空口说白话,但是信口开河与深思熟虑那是两个概念。

话说回来,正不正常,反正防工委那边是不可能骗人的,捷联惯导这个事情,最早肯定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这不会有问题。

“那老张,辛苦你一下,你跑一趟京城吧,看你样子,你对捷联惯导肯定是有兴趣的,既然如此,你去这个技术的源头那边打听打听,也是应该的,反正你们都是熟人。”

“行,我这就去准备,争取尽快过去。”

——

海河口市,这是个以语言艺术闻名的城市。

1761研究所里,俞允成正在处理前期碲汞镉晶体生长的试验数据。

从6月份,他到京城找高振东获得碲汞镉晶体制造工艺以来,差不多两个月过去了。

回来之后,改造原有摇摆炉为加压再结晶炉就花了一定的时间,而且因为人手和相关设备问题,一次还只能改一台。

等到正式开始碲汞镉晶体的试制,已经是7月份的事情了。

好在俞允成改造炉子的时候,留了个心眼,可以一次性同时再结晶一批样品。

就在他处理数据的时候,课题组的一位同志拿着新的数据过来找他了。

“俞工,20天这两支的检验结果出来了。”

碲汞镉晶体的加压再结晶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说是晶体生长,真的是一点儿不假,其时间跨度真的是到了植物生长那个程度。

如果从完整过程的时间跨度来看,其时长要比高振东前世的时候,约翰牛的那个生菜首相的在位时间长。

俞允成也是按照高振东的要求,每5天从结晶炉中取出两支石英反应管来,检测退火时长、或者说叫再结晶时长对于晶体结构的影响。

这对于俞允成来说,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毕竟从加压炉子里取管子可不是拿着个夹子伸进去夹出来就好的。

要考虑一个是压力的基本恒定,一个是温度的基本恒定。

俞允成和自己所里的同志,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机构,简单来说样品类似潜水艇潜水员从海底出舱,或者航天员在太空出舱前,先进入过渡舱室,然后封闭主舱,保证主舱环境不变,再打开过渡舱和外界的通道,取出样品。

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开始晶体生长试验,主要原因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这玩意在正式的生产设备上是大可不必的,但是试验设备之所以价格昂贵,除了生产数量少、不确定性高、性能要求更高之外,类似这种额外的要求多也是一个原因。

好在在这个系统里,压力只是为了保证反应管不炸管,不是最终产物的影响因素,对于压力控制精度要求并不高。

同时高总也说了,温度控制的精度要求也不高。

这两个“不高”,总算让俞允成他们在改造的时候得心应手了很多,这也让俞允成再次感叹高总工对工艺选取的精准。

这第一批碲汞镉晶体开始生长之后,每五天就会取出两支石英反应管来,检测其中再结晶的碲汞镉晶体的生长情况。

“我看看!”正在处理数据的俞允成一把拿过数据来。

一边看数据,俞允成一边和自己手上的前几次取出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

“晶体结构一直在持续改善,看来高总工的理论出发点是正确的,这个东西的生长,时间的确短不了。”

送数据的同志笑道:“别的都还好,就是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而且还在一直改善,也不知道到什么程度是个头。”

俞允成随口回答:“高总工也说了,这个时间是有优化的空间的,关键是取得一个晶体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之间的平衡。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一系列试验,不就是在为这个做准备嘛。”

晶体结构改善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了,再结晶炉可是要耗电的。

说完,他在纸上算了几下:“嗯,虽然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呈正相关,不过结合5、10、15这三天的数据来看,其相关性并不是线性的,时间越长,改善程度越低,难怪高主任说有优化空间。”

他想了想,问做试验的同志:“第二台炉子投样也有5天了,这一批取出来的样品结果呢?出来没有?”

“出来了。”试验人员递给他另外一份数据。

第一台炉子改造完成投运,并且证实改造卓有成效之后,负责此事的同志就投入了其他炉子的改造之中,有了第一台的现成经验,第二台就快多了,差不多两个周就投运了。

按照俞允成的想法,至少需要改造三台炉子出来,验证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这第二台也开始产生试验数据了,现在就看和第一台印证得怎么样。

仔细的在草稿纸上算了一遍,俞允成面露喜色。

“这第二台的晶体生长结构情况,和第一台的重复性很好啊,改善程度和时间的比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完全不相干的两台设备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那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个工艺的一致性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为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俞工,从数据来看,晶体结构改善速率最高的,就在前5天。而且结合第一台的数据,到了10天以后,晶体结构的改变程度就比较小了。”

俞允成脸上笑开了花:“这是个好消息,前期急剧变化,后期变化放缓,那意味着晶体结构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可用程度,这个情况,还真符合高总工说的工艺可以优化的判断。”

“俞工,那我们是不是等第二台的10天数据出来之后,就能着手联系高总工,进行工艺优化的相关事宜了?”

俞允成仔细想了想,摇摇头:“不够!第三台改造得怎么样了?”

“快改造完了,第二台改造的时候,就已经同时为第三台做了很多零配件上的准备,所以比第二台还要快一些,大概5天内就可以投运。”那就是差不多10天改造完,的确速度又快了。

俞允成闻言,做出了安排:“第三台的取样计划,变一下,从第二天开始,每1天取一支样品出来,一直取到第10天,剩下的样品保持到原计划的45天才取样。”

高总工说5天取一次,现在看来这个取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俞允成果断的改变了第三台的取样计划,他想把采样密度进一步提高,弄清楚在这头十天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曲线。

至于10天以后,现在看来变化曲线是非常平缓的,加密取样没什么意义,需要数据的话直接在曲线上插值取数就行了。

试验人员应了一声,然后又有一点担心的提醒了俞允成一句:“俞工,这样改动,三轧厂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这话说得很有意思,这个试验人员也是个人精。

先答应,再提出疑问,表明我听你的,不过也给伱善意提个醒。

说“三轧厂”而不是“高总工”,有意见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单位,也是一种弱化潜意识对抗性的技巧。对抗是要同等层面的,人和人会对抗,人和单位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俞允成知道自己手下的好意,笑着道:“没事儿,这你就不了解高总工了,他主抓的是大方向,这种细节上的改进调整,他绝对是喜闻乐见的,甚至你要没这点儿本事,他还不见得看得起你。回头我会和他沟通一下的。”

试验人员闻言放下心,去做事儿去了,大佬之间的交往,他只要尽到责任就好。

(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988/1988939/11110728.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