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法圣李悝
中国历史上,实行过很多次的变法。
从秦国的商鞅到后来的王安石,都通过变法实现了民富国强。
但是,很多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
原因很简单,变法触及到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变法后的下场,通常要不就是变法者不得善终,要不就是变法的条文被最终废除。
但是,李悝(kuī)变法却是个例外。
不仅变法成功了,李悝本人也得到了善终。
李悝变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国变法的始祖。
作为战国初期最早的变法,其后的商鞅变法,都是在其基础框架上进行的。
李悝所主持的魏国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变法。
魏国通过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诸侯国。
李悝收集各国法规编撰而成的《法经》,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
“变法图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旋律。”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哪个国家变法搞得好。”
“哪个国家就可以快速富国强兵,跻身霸主行列。”
“管仲,就是这样帮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由三家分晋衍生而来的魏国,一开始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国。”
“但是新任君主魏文侯却通过重用一个人实施变法,让魏国迅速变身强国,称霸百年。”
“而被魏文侯重用的这位变法先锋,就是被后世尊奉为法家鼻祖的变法家李悝。”
“同结局凄惨的秦国变法代表人物商鞅不同,李悝不仅变法成功了,还得到了善终,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希奇的事情。”
“李悝,公元前454年出生于魏氏都城安邑。”
“当时魏国还没有成立,所以李悝此刻还是一名晋国人。”
“李悝的少年时期过得怎么样,史书上鲜少记载。”
“只知道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学得了一身儒家学问,但思想观念上注入的实际上是法家的魂。”
“李悝的才能,是在他担任上地守的时候显露出来的。”
“上地属于河西地区,毗邻秦国的边境,百姓频繁遭受秦军袭扰之苦。”
“对于李悝来说,他一无兵二无钱,想要把剽悍的秦军打退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维持地方安稳,又是地方长官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悝想出了这样的应对方法。”
“把民变成兵,李悝从下达一道奇葩的政令开始执行。”
“政令中规定,民间所有的诉讼。”
“只要有案情不清,无法裁决的情况,统统要以比赛箭术来定胜负。”
“老百姓一听蒙了,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百姓们再怎么吐槽也得面对现实。”
李斯:李悝是当之无愧的变法始祖,助魏国称霸百年,结局比商鞅好得多。
李悝在变法过程中搞这么大动静,得罪了很多贵族阶级。
但是却能够避开其他变法先锋商鞅等人的厄运,最后善始善终。
综合分析后,他认为原因不外乎几点。
第一,李悝变法的支持者是以仁德著称的魏文侯。
魏文侯从始至终都坚定不移地信任李悝,不断坚定李悝变法的决心。
同时魏文侯还是少有的长寿之人,足足活了76岁,在位时间长达50多年。
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李悝背后站着的魏文侯始终不倒。
这不仅助力李悝顺利完成了变法使命,还让他顺利熬过了最容易被仇家清算的危险期。
第二,魏文侯不仅治国有方,也很擅长培养子女。
魏文侯死后,继承王位的是同样英明的魏武侯。
帮助魏文侯很好地延续了霸业,实现了魏国政权的平稳过渡。
魏武侯和魏文侯认知相似,对为魏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且已到了花甲之年的李悝,心中是感激还来不及,当然不会清算了。
第三,魏国作为三家分晋的产物,属于新成立的国家。
最大的特点就是贵族群体的积累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所以李悝的变法,对这些人的伤害不算太高。
同时这些贵族也惧怕《法经》中的惩治措施,不敢冒风险去挑战法律。
第四,李悝的变法是建立在惠民的基础之上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减免赋税和地租等措施,给百姓创造了安心生产的条件,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护。
第五,李悝做人做事没有那么激进。
从始至终,李悝都非常依赖于魏文侯的支持,更注重以人的力量去推进变法。
而不是像商鞅那样,充分运用制度去深化改革,将改革措施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执行的法律条令。
所以李悝拉仇恨的程度,和商鞅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言之,李悝这个人,不仅智商高,做事讲究实效。
而且不好高骛远,也不盛气凌人,运气也非常地不错。
这让李悝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同时,还保得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落地。
“为了不被箭术好的人欺负,大家纷纷做起了射箭狂人,天天在家里苦练技艺。”
“不为欺压别人,只为出现问题时,自己能不做那个倒霉蛋儿。”
“过了一段时间,百姓们个个成为了神箭手。”
“依靠射箭水平来定胜负的律令,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但是当秦兵再来袭扰的时候,老百姓却可以大展身手。”
“用箭逼得秦人们不得不狼狈不堪地撤走,边境的频繁被袭现象因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到这个时候,老百姓才明白了李悝的良苦用心。”
“原来这个长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判案变练兵的事情虽然不大,却充分展现了李悝的聪明才智。”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李悝像这样因时因地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具体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
“也因此,他得到了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看重。”
“公元前403年,春秋超级大国晋国被晋国四卿之三的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瓜分。”
“从此变成了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从此刻起,在历史上颇有贤名的魏文侯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文侯不仅志向高远、锐意进取,还具有突破传统的无敌勇气。”
“当上魏国国君后,魏文侯从魏国的内部发力。”
“大量的启用贤能之才,而不是单凭国君个人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被魏文侯招募的人才团队里,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后被魏文侯拜为国师。”
“有助力魏国成为军事强国的吴起,被提拔为将。”
“有管理能力非凡的李悝等人,被任命为相。”
“不得不承认,人才的各尽其职,是魏国一步步发展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关键要素。”
商鞅:李悝能成为法家的鼻祖,主要原因在于说服了说服魏文侯,得到了鼎力支持。
战国初期,变法就像一个风口。
哪个诸侯能率先站在风口之上,谁就能在乱局当中脱颖而出。
变法说白了,就是对国家的法令和制度做重大的变革,最终使国家富强。
魏国之所以第一个变法,只因为魏文侯的人才政策获得了一大批的人才,从而占据了变法的先发优势。
这批人才里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学习儒家学说,子夏在魏文侯后面的变法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但子夏的另一位门生却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变法的开山鼻祖李悝。
李悝虽然师从儒家,但是却玩起法家那一套。
李悝在魏国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的担任过地方官,后来因为多次和秦军作战,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
二来是由于子夏的关系,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据说李悝搞改革始于一段对话,魏文侯询问李悝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
李悝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应该让付出劳动的人有所收获。
让立下功劳的人得到封赏,任用有才能的人。
该奖赏的就必须要兑现,该处罚的就必须处罚。
魏文侯可以说是战国初期的一代贤主,不仅赏罚分明,而且任用能人。
可是依然还在纳闷,为什么魏国的百姓对自己还是怨声载道。
李悝回答的干脆利落,因为国内还有放纵享受富贵的人。
贵族们什么事情都不干,只倚靠着祖辈的功勋。
不仅身居高位,而且还肆意挥霍国家钱财。
所以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取消贵族们的高额俸禄,用省下来的钱招募人才。
李悝一句话刺破了魏国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顶。
两人一拍即合,李悝变法被提上日程。
任何改革都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口号,明显得罪了魏国一众贵族。
但是李悝的身后是魏文侯,贵族们再恨李悝,也只能默不作声。
魏文侯之所以如此支持李悝,是因为法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为了强化君权。
法家对法律格外看重,将法律做为国家的根本。
在战国这样乱世的背景下,李悝就是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这当然是魏文侯最为喜欢的。
魏文侯清楚,如果对贵族们的权利坐视不管。
就会制造出一批特权阶层,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很大的威胁。
演变到最后,就会重演三家分晋的局面。
魏文侯能够审时度势,大力支持李悝变法。
这是李悝能够在战国初期第一个赶上变法风口,并取得不错成绩的重要原因。
李悝得到魏文侯的大力支持后,立刻开足马力,站在变法风口扬帆起航。
“当上相国不久,李悝便和魏文侯针对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进行了一番探讨。”
“李悝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同时根据履责情况正确赏罚。”
“魏文侯疑惑自己赏罚一向很得当,为什么百姓却不是很支持?”
“李悝毫不客气地指出,那是因为有不劳而获的贵族子弟。”
“这些人仰仗着祖上的功劳享受优厚俸禄却对国家毫无贡献,不如用这些人的俸禄来招募各方人才。”
“不得不佩服,李悝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而魏文侯也对李悝的观点赞不绝口。”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以魏国变法总指挥的身份。”
“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的变法主要包含,政治制度,法治,经济。”
“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李悝义无反顾地废除了自商周以来实施了一千多年的世卿世禄制。”
“用这些不劳而获之人的俸禄来招募贤才,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制的官僚制度。”
“帮助新兴地主阶级进入国家的统治机构,进而上升为统治阶级。”
“法治改革方面,李悝通过总结吸收他国经验。”
“结合魏国具体情况,制定了维护新兴地主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
“《法经》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规定,规定贵族群体犯法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对影响百姓生活的偷盗、抢劫、伤人、害命等行为,《法经》进行了明确定罪,规定了从轻、从重等法律适用的基本法则。”
“让魏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管理,为百姓的安稳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
“经济改革方面,为了充分发掘民众的耕田积极性。”
“李悝明令废除了井田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
“这一改革,开了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的先河。”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深远。”
嬴政:可以说《法经》是法家成员心中的圣典,更是华夏法学思想的鼻祖。
李悝虽是法家的开山鼻祖,但是骨子里流着儒家的血。
刑罚只是手段,要维护体恤百姓才是国家强盛的王道。
春秋时期的法律成为维护贵族,欺压百姓的工具。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春秋时法律的核心思想。
那个时候的大臣们都是有地有兵的贵族,什么时候看国君不顺眼了,就要造反弑君的。
而李悝的《法经》在惩戒贵族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比如说相国与将领接受行贿,身边的人员全部要诛杀,导致当时魏国的官吏每天都是胆战心惊。
李悝的《法经》不光维护公平正义,更保护了老百姓的权益,这是春秋时期的法律里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老百姓的期望很简单,就是平平安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是百姓最挂念的事。
在刑罚中,对百姓私有财产的侵犯称为盗,对百姓的人身伤害称为贼。
只有让老百姓有安全感,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法经》里对坏人的惩罚,那是相当的严格。
比如杀人犯,不光要抄家,还要让妻子为奴。
对于偷盗的人,要砍掉脚。
私自翻越城墙,如果是一个人就杀头,如果十人以上直接灭族。
有不法聚众行为超过五日,可以立即诛杀。
李悝之所以要这么残忍的惩罚这些人,是为了维护魏国的安定。
当时的魏国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决不能重回春秋时期那种三天两头造反作乱的局面。
只有国君腰杆子硬了,国内造反势力才不敢造次,老百姓才能安宁。
一个国君要行王道,首要任务就是惩治盗贼。
儒法合一是李悝法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李悝做到了。
李悝通过变法让魏国实力大增,吹响了变法的第一声号角。
其余诸侯国看到魏国如此迅速崛起,纷纷效仿,法家一时之间成为整个战国的主流。
“同时,李悝清楚地意识到,魏国地处中原。”
“疆域不大,人口众多,亟待解决的是老百姓填饱肚子的问题。”
“毕竟物质充足了,国家才能对外征战,开疆拓土。”
“但是土地面积就这么大,没有什么新技术新种子。”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让农业发展迅速取得质的飞跃呢?”
“李悝不是农业专家,也没有从种植技术方面下手,而是盘算起了土地的利用率问题。”
“李悝算了这样一笔账,魏国一共有九万顷土地。”
“除去山泽、屋舍之外,还有六万顷农田可供播种。”
“如果老百姓勤勉耕种的话,亩产可以增加三斗左右。”
“如果老百姓消极怠工的话,亩产会减少三斗。”
“也就是说,土地利用得充分与否,可以产生一百八十万石的差额。”
“为了把土地所产生的效益发挥到极致,李悝想出了‘尽地力’这一绝招。”
“一是地里面不能种植单一作物,得混合着栽种五谷。”
“主打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做两手准备,应对天灾人祸。”
“二是地里面不能种树,避免树木叶子遮挡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
“三是官府要真正起到作用,遇到恶劣天气时,要迅速组织百姓抢收庄稼。”
“避免老百姓因为个人力量单薄,而让庄稼烂在地里头,造成巨大浪费。”
“四是不能浪费一点可以耕种之地,适合种田的种田,不适合种田的就种菜种水果。”
“同时大力发展养殖副业,尽一切可能提升农民收入。”
“除了尽地力,李悝还提出了平籴(dí)法。”
“也就是官府在丰收的年份向百姓平价收粮,防止商家压价导致谷贱伤农。”
“歉收的年份,官府再平价将储备粮卖出。”
“防止商人趁机哄抬物价,导致饥荒。”
“通过这些方法,魏国的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了魏国的强国之本。”
“魏国的国力也在迅速提升,短短几年已经出现了富国民强的新气象。”
“成功地迈入了战国七雄之列,为后来称霸百年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李悝的这些变法举措,后来更是被商鞅原封不动的搬到了秦国。”
“助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可谓贡献卓著。”
刘彻:李悝成功解决了魏文侯三个问题,使得魏国的国力极为强盛。
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关于经济改革的灵魂三问。
如何把国家的财富做大?如何建立划分财富的规则?如何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
在李悝看来魏国必须重农,提高粮食产量才是王道。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须保护好百姓,才能稳定魏国的基层,粮食、兵源也会滚滚而来。
李悝为解决这个问题,颁布了尽地力和平籴法的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让土地最大程度地进行产出,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
所谓平籴法,就是官府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在饥荒时卖出粮食,用来平抑粮价。
李悝通过尽地力和平籴法,解决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财富做大了,就要解决魏文侯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分财富。
法家的核心是强化君主的权力,国君大权独揽。
在魏国只有国君一人说了算,决不能出现春秋时卿大夫犯上作乱的情况,所以分财富的人必须是国君。
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
若想要获得财富,就得凭借实力,不再凭借出身。
李悝这一举措彻底颠覆了春秋时期的治国理念,从此唯才是举政策在魏国乃至整个战国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毕竟有一些人对李悝的财富分配规则不满,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个问题,怎么惩罚这些人。
于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经》来惩治这些人。
《法经》是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法典,并不是即兴创造的。
而是李悝结合前人与自己执政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有了《法经》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决了魏文侯的三个问题,让魏国实力突飞猛进。(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963/1963807/11110773.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