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酷吏循吏


“大汉双璧不在了,但尚有余威啊,一开始,并没有人敢冒头。那什么时候,对太子的恶意开始萌芽发展呢”

“导火索应该是公孙贺父子案,公孙贺父子案对于太子及他身后的卫氏就像独行山林之人身上的第一道伤口,新鲜的血液勾出了潜藏的野兽。卫家二代虽没有承继卫青的本事,但也没有品德败坏之人,并没有像汉武帝的外甥修成子仲和昭平君那样的二世祖败类。”

刘彻心塞,这天幕要不要一遍一遍提醒他,他的亲戚子侄都是些垃圾啊

卫青听到自己的后人没有出众的才能,并没有太过失望。现在的他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尚且没有太多真实感,又怎么会对尚未出世的儿孙抱太多的期望。天幕说卫家下一代没有那品行恶劣之徒已经让他非常欣慰了。

卫长君正与母亲和妹妹们在一处,听到此处心中下定了决心,绝不许妹妹嫁给公孙贺,即便皇帝做媒,也不行

自从知道卫家的未来后,卫长君就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希望可以活的久一点为弟弟妹妹和外甥守好家。卫家的富贵是子夫、仲卿和去病耗费心血赚回来的,身为长兄他不允许自家人拖后腿。

“于外戚而言,卫氏实在是非常令人省心的存在。没有双璧的卫氏或许对卫太子的助益有限,但也不会拖后腿。卫氏没有掉链子,可耐不住这公孙贺父子也与卫太子沾亲带故啊。公孙贺父子弄出这么大一个把柄,想要对付太子的人又岂能不抓住机会。”

“公孙贺与太子说亲近,却不如他和皇帝紧密。说不亲近,他是太子的姨父,能够步步高升离不开与卫家的姻亲关系。因此这桩案子就成了探路石,成功废掉了公孙家,就证明搞太子有门;失败了,问题也不大,毕竟不是直接针对太子。当然失败也不容易,毕竟公孙敬声捅出那么大篓子。”

“公孙敬声犯的事挺该死的,但可笑的是他并不是死于自己该死的罪名。一个国家明明有律法条文可以处置违法乱纪之人,律法却常常被践踏,用些莫名其妙的罪名杀人,国如何不乱”

“如那秦朝,因法而强,其后又何尝不是因法而亡。即便秦朝没有轻徭薄赋,只要能够切切实实遵守秦律,按照秦律来征发徭役、按照秦律来处置违法犯罪之人,也不至于那么快分崩离析。”

“公孙贺父子案就像决堤时的第一道缺口,见到了扳倒太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势力参与进来。所谓夺嫡势力,那自然是争夺储君之位或者说是皇位的竞争者,即武帝的其他皇子。”

“汉武帝刘彻一共有六个儿子,这些皇子的生母出身都不高。次子齐王刘闳与其生母王夫人早逝,三子燕王刘旦和四子广陵王刘胥为李姬所出。”

“李姬虽为皇帝生育了两子,但汉武帝对她的宠爱却不如无子的尹夫人和邢夫人。加上其出身不高,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没有什么母族势力,早早就藩。在太子出事前,这小哥俩私下有没有心思且不说,却是绝对不敢付诸行动的。”

“然后就是李夫人所出昌邑王刘髆和钩弋夫人所生刘弗陵,钩弋夫人的父亲做过黄门,她的得宠又离不开武帝身边的黄门张罗,黄门又是陷害太子的主要力量之一,所以常被认为是夺嫡势力。不过并没有实证证明钩弋夫人有参与夺嫡。”

“真正有野心谋害太子夺嫡的是李夫人的兄弟,对,李夫人的兄弟。我们都知道老刘家多双插头,汉武帝也是其中翘楚,史书明确记载的男宠就有韩嫣、李延年、韩嫣的弟弟韩说、金日磾之子。汉武帝先宠爱李延年,李延年为固宠作佳人曲通过平阳公主将妹妹引进宫中。”

平阳公主想抽自己俩大嘴巴子,她可记得自己的孙子是因卫太子的巫蛊之祸而死。没想到反太子的势力还与自己有过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感觉到人才匮乏,下诏求贤,按着从卫子夫那里得到的经验,从李夫人的卡池抽出了李延年和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及弟弟李季。但是吧,李夫人这个卡池是个伪劣产品,虽然与卫子夫一样有很多兄弟,却李家人人菜野心大。”

“李广利兄弟论本事给卫青趾头都不够,却有做国舅的野心,行事也很有皇亲国戚的威风。李夫人进宫没几年就得了重病,病重还不忘给娘家谋划,用自己的死给李家留了一道保险。李夫人死后,李延年随之色衰爱弛,又因弟弟李季以奸乱后宫,被族灭。”

“然李广利却没有受到牵连,或许是因为李广利当时正在外领兵,又或许是李夫人临终的谋划起了作用,总之汉武帝并未赶尽杀绝。”

“其后,李广利征讨大宛无功而返不说,随其出征的士兵只有十之一二活着回来。皇帝暴怒却也没有降罪李广利,而是倾国力以助李广利按原目标继续攻打大宛,真是势要李广利封侯。”

大汉百姓在继李广之后,又有了一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将军。

“这样不计代价以倾国之力攻打大宛自然是成功了,但这成功并没有当初双璧击穿匈奴那样给大汉百姓带来欢喜。因为这场战争与当初打匈奴是反抗匈奴对边关侵略不同,它更多是满足汉武帝的私欲,成就的也是李广利一人的功名。”

“李广利归来后被封为海西侯,随着太子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李广利看到了外甥昌邑王刘髆上位的机会,开始寻机而动,并迅速找到了同盟。这个同盟就是公孙贺死后,接替为丞相的左丞相刘屈氂。”

“刘屈氂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即汉武帝的侄儿,与李广利是姻亲。巫蛊之乱中,卫太子起兵讨伐江充时,刘屈氂趁着太子见不到皇帝,自己却能轻易向皇帝禀告京中消息,成功从武帝手中讨来了平叛的权利,趁机将事情搞大,诛杀大批官员,死者多达数万。”

知道汉宣帝是明君,知道皇帝倚重卫家,如今的汉武朝大臣都愿意做那与皇帝一起期盼太子降生的忠臣。听到这里自觉代入被刘屈氂趁乱陷害诛杀的一方,对刘屈氂甚至是中山王都恼恨了起来。

“那么刘屈氂又为何要在这场祸事中火上浇油,对太子落井下石呢或是有旧怨,又或者本无冤也无仇只是因为他与李广利是姻亲,拥戴李广利的外甥昌邑王刘髆更符合他的利益。毕竟,谁人不恨赵高,谁人不想做赵高。”

“区区一个李广利想要夺嫡是痴心妄想,加上备受武帝信任的丞相刘屈氂,这股夺嫡势力就不容小觑了。不过刘屈氂和李广利却也不是巫蛊之祸的发起者,他们充其量只是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小人,在对付太子的三股势力中是排在最末。”

“第二股势力则是酷吏,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喜欢用酷吏,而卫太子执政却更温和一些,偏好用循吏。因此这两股势力被称之为酷吏与循吏之争,亦或是儒法之争。”

“说到汉武朝的酷吏,许多人想到的第一人那肯定是张汤。在我对这段历史还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一度以为张汤就是迫害卫太子的酷吏之一。因此特意说明一下,张汤虽然是汉武朝最有名的酷吏,但他比卫青还要早死十年。”

张汤松了一口气,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何死得早,但听到陷害太子没有自己的事情就放心了。

“张汤不仅不可能迫害过卫太子,张汤一脉与卫太子一脉甚至有着非常深厚的缘分。张汤长子张贺对太子忠心耿耿,太子死后,张贺受牵连,本要处死,弟弟张安世求情,改为腐刑。张贺入掖庭,却矢志不改,竭尽所能保护照顾太子唯一幸存的孙子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这种情谊很难不令人动容,而张汤的次子张安世更是汉宣帝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若只说一句卫太子得人心,是非常苍白的,但从巫蛊之祸后,有位卑之人不顾性命为太子喊冤,有那么多人不惧牵连,拼尽一切去保护太子一脉唯一的遗孤,并且用心教养,才明白卫太子得人心是个什么意思。”

“许多人说这些人保护幼年的汉宣帝是因为忠于大汉,可不要忘了汉武帝并非只有汉宣帝这一个子孙,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也是武帝的儿子。若只是忠于大汉,着实没有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去教养一个连汉武帝自己都不愿意赐予一点怜惜的曾孙。”

“再说张汤,虽然张汤以酷吏之名流传,我对张汤却没有什么厌恶。张汤虽然是酷吏,但他只是皇帝的刀,最重要的是这把刀并没有对着百姓挥舞。”

“张汤这个人贪权而不贪财,为官非常清廉,他的政敌和犯法的权贵可能对他恨得牙痒痒,但他对于百姓而言却没有什么大害处,甚至可以说是个好官。同样有酷吏之名的还有汉景帝时的郅都。”

“郅都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因此被称为酷吏,但他敢于直言进谏,治理地方路不拾遗,守卫边城,匈奴不敢轻犯,于百姓而言绝对是一位好官,可惜却因废太子刘荣之死不容于窦太皇太后。”

“废太子刘荣的死确与郅都有关,但从事后汉景帝称郅都为忠臣来看,这件事必然不是郅都自作主张。说到底就是郅都成了太后和皇帝母子博弈的牺牲品。”

“说回巫蛊之祸的酷吏与循吏之争,其实这个锅说到底还是汉武帝的锅,或者说汉武帝犯了与秦始皇一样的错。都说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其实他本身治理天下与秦始皇一样更重法家,然可能他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这种比较高压的政策不能一直持续,国策需要调整,所以在培养下一代时,都下意识选择了大儒来教导儿子,希望可以从儿子手上开始施仁政。调整国策这个想法是对的,但通过权利交接来调整国策却是错误的想法。”

“权利交接时,本来就很容易爆发一些问题,继任者初上位时最重要的是稳固局面,并不适合来个大转弯。大船转舵更需要老舵手,而不该托付给新手。秦始皇和汉武帝错就错在,意识到了问题,却不在自己大权在握时来做调整,反而要留给后人去解决问题。”

“李斯为什么被赵高、胡亥三言两语说动,上了贼船,就是畏惧与始皇帝执政风格截然不同的扶苏上位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可若是始皇帝在意识到问题后,自己就开始着手调整国策方针,那李斯敢有小心思吗”,


  (https://www.wshuw.net/1949/1949414/11111047.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