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外交谈判不是许愿
第382章 外交谈判不是许愿
“陛下怎可如此意气用事?”
“便是要开战,也重要同我等商议一番?”
“至不济,也得先请奏太皇太后······”
散朝之后,走在从宣室殿到司马门之间的宫道之上,众朝公面上无不是严峻之色,人群中还不时响起类似的私语声。
但在这些私语声中,只能听到诸如‘陛下为何如此?’‘这该如何是好’之类的询问,却没有哪怕一句话,不是在用疑问,亦或是质问的口吻。
不知过了多久,簇拥着走向宫门方向的众人,才开始将目光撒向人群前方。
——这种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
安抚朝公众人也好,折身回去劝谏也罢——这种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做些什么。
不出意外,最终站出来的,是朝公大臣当中,人缘最好的太仆袁盎······
“我倒是认为,诸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
轻声一语,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便见袁盎悠悠然屡屡髯须,又故作神秘的沉吟片刻;
待众人都有些焦急起来,方淡然一笑,满是轻松地侧过身,对身旁的刘舍、田叔等人稍一拱手。
再等这几人拱手回礼,表示自己并不介意袁盎出这风头,袁盎才正过身,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我还记得,太宗孝文皇帝见年,朝中便有人建议太宗皇帝:吴王刘濞反形已具,与其等他起兵再反制,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但太宗皇帝却说:太子不慎失守,误杀了吴王太子,便是吴王有些怨念,也实属情有可原。”
“若其反,自是有悖人臣之道,当发兵以平之;”
“然若吴王未反,而长安先发兵,则恐天下人言:朝堂贪图吴地,故先杀太子,后杀其王······”
如是道出一语,惹得众人纷纷疑惑地皱起眉头,却见袁盎又是嘿然一笑,再侧过头,似笑非笑的望向刘舍。
“桃侯可记得当年,太宗皇帝说完这句话之后,所下达的第一道、第二道诏令是什么?”
此言一出,众人便又齐齐将目光移向刘舍,似乎是想要听到什么‘太宗秘幸’。
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刘舍思虑片刻,面上也终是涌上阵阵了然之色。
“若非太仆提及,倒是险些忘记了······”
···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乃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非天子诏不得擅出封国。”
“除非另有诏谕,否则就必须严格最受‘三年一朝’的规矩,不到时间绝不可私朝,到了时间,也绝不可不朝。”
“——当年,吴王太子为当时的储君,也就是先孝景皇帝失手误杀,太宗皇帝闻之大怒,重惩了储君;”
“之后又令人,将吴王太子的尸首送回吴地,以落叶归根。”
“但在见到王太子的失守之后,刘濞却怨怼道:既然死在长安,那就葬在长安便是,何必抬回这荆吴荒蛮之地?”
“于是,王太子的尸首便又被送回了长安,太宗皇帝无奈之下,只得令奉常以诸侯礼厚葬王太子,并谥:吴恭太子······”
听着刘舍提起这段往事,在场众人也纷纷将目光收回,陷入一阵短暂的回忆之中。
虽说太宗孝文皇帝至今,已经隔了有几十年,便是太宗孝文皇帝驾崩,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但对于汉室权力金字塔的最顶部:长安朝堂来说,发生在太宗皇帝年间的事,也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在政坛、官场,十几年,绝对算不上有多‘久远’。
现如今,能跻身于朝堂,有资格参加朝议的朝臣,早在太宗孝文皇帝,乃至更早的吕太后年间,便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便说如今的太仆袁盎,早在吕太后掌政时期,就已经是上将军吕禄的家臣;
虽然吕太后驾崩之后,吕氏外戚因一场‘诸吕之乱’而被连根拔起,但在吕太后驾崩、诸吕乱起、诸侯大臣共诛诸吕的过程中,袁盎却并没有受到牵连。
甚至非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还在其兄袁哙的举荐下,被刚即天子位的太宗皇帝任为中郎。
至于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在位的二十七年,汉家朝堂内外的大事小事,袁盎,更是全称目睹,甚至屡屡参与其中。
袁盎是这样一个情况,其他的人,也基本差不到哪里去。
——卫尉直不疑,早在太宗皇帝之时,就已经做了宫中的郎官,并逐渐受到太宗皇帝的重视;
——郎中令周仁,也同样是在太宗皇帝年间,就因为医术高超而得宠,并被太宗皇帝派去,照顾当时的储君:太子启。
甚至就连如今,在三公九卿之列最年轻的廷尉赵禹,也早就在太宗皇帝末年,做了朝堂有司属衙的佐吏,并于孝景皇帝三年,因奉公廉洁而被任为令史,在当时的太尉周亚夫身边做事。
所以,对于刘舍提起太宗皇帝年间的事,大多数人表露出的都是回忆、追忆之容,而非兴致盎然。
太子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往事,众人自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单是因为此事,在后来简介引发了波及大半个天下的吴楚七国之乱,也同样是因为这件事,真的很难让人轻易遗忘。
——储君太子下棋下的不高兴了,一棋盘把对座的王太子当场打死!
这样的事,无论发生在哪朝哪代,恐怕都会是震惊天下三五代人的奇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件事太过于离谱、太过于荒唐,也实在让人难以忘却,所以对于当年,发生在这件事前后的朝中大事,众人也至今都还有这清晰地记忆。
——吴王太子刘贤身死,太宗皇帝勃然大怒,愣是亲眼看着太子启被按在宣室殿外,挨板子挨了足有小半个时辰!
怒火稍艾,太宗皇帝便满怀着羞愧,写下一封稍有些委婉,却也足够诚恳地道歉信,并派人带着信,将王太子刘贤的棺椁送回吴地。
约莫半个月之后,吴地传来刘濞‘拒接接受王太子尸体’的消息,又过了小半个月,刘贤的棺椁便被送回了长安。
被刘濞这么毫不迟疑地打了一巴掌,太宗皇帝自觉脸颊火辣辣的发烫;
又实在理亏,便只能厚葬刘贤,并将此事冷处理。
几个月后,刚好到了刘濞‘三年一朝长安’的时间,按照制度,刘濞必须要到长安觐见,向天子表明自己的忠诚。
但刘濞却托病,向太宗皇帝请求‘等养好了病再去长安’,并且这一‘病’,就一直‘病’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那一晚。
而袁盎方才所说的那件事,便发生在太宗皇帝第一次接到刘濞‘托病不朝’的消息时。
——刘濞托病不朝,朝臣百官惶恐不安,建议太宗皇帝‘先下手为强’;
在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主动出手之后,太宗孝文皇帝,便在当日下达了两封诏谕。
第一封,是赐吴王刘濞几杖,并以‘年老体弱’为由头,特许其不必再遵守‘诸侯三年一朝长安’的规矩。
如果说这一封诏谕,是在已经确定刘濞不会再朝长安的前提下,为长安朝堂保留了一丝颜面的话,那第二道诏谕,才能真正表明当时,太宗皇帝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判断······
“王太子的尸体被送回长安,整个朝堂都遭受到了羞辱;”
“而太宗孝文皇帝,在恩允刘濞不必再朝长安之后,所下达的第二封诏谕······”
“嘿······”
“当年,我还是少府。”
“这第二封诏谕,主要就是对我掌控下的少府下达。”
“——太宗孝文皇帝命令少府,即可开始准备应对南方湿瘴之地的武器、军械,并大肆增加武库的库存。”
“也就是从那一道诏谕颁下开始,朝野内外便都心中了然:吴王必反,只期待定······”
以一种耐人寻味的语气,道出这段已经逐渐涌上众人心头的往事,刘舍便也含着微笑,对袁盎微一颔首,算是将话头递还给了袁盎。
接过话头,袁盎则又是一声轻叹,只面上自信之色更甚一分。
“当年,太宗皇帝嘴上说的,明明是‘绝不对吴王妄加揣测’,但实际上,却在第一时间开始为战争——为吴王刘濞起兵谋反做准备。”
“这是因为太宗皇帝知道:有些事,既然避免不来,那就一定要面对;”
“既然要面对,那么,就要早做打算······”
···
“再说当年,吴王刘濞举兵,一路攻城略地,兵峰直指函谷。”
“朝堂内外惊慌失措,顿时有不知多少人入宫,劝谏先帝‘斩晁错以安天下’。”
“咳咳······”
“当时,我也曾这样劝过先帝,并一度让先帝采纳了我的建议······”
“只是后来,当时的丞相:故安贞武侯,同当时的皇七子、皇九子一起赶到陛下送别晁错的小院。”
“当时,皇九子曾对先帝这样说。”
“——陛下对先帝说:战争,从爆发的那一刻开始,就必定是要分出胜负的。”
“而和谈,不过是将某一方不愿继续遭受损失,而想要投降的意愿,粉饰的好听一些而已。”
“吴楚起兵作乱,尽失大义,悖君妄上,朝堂携大义而平叛,这绝不是一场可以谈和的战争。”
“若朝堂乞和,便会失大义;至于刘濞,无论乞和与否,都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朝堂因为恐惧,而按照刘濞的心愿杀死晁错,那和乞和,甚至是祈降没有任何区别。”
“陛下还说······”
“还说······”
说到最后,袁盎做出一副皱眉抿嘴,似是回忆不起什么事的模样,不是还‘嘶~’一声;
见袁盎如此,刘舍便笑着再次接过话头:“陛下还说:谈判,不是许愿。”
“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也休想通过谈判得到。”
“对方没有在战场上获得的东西,如果通过谈判得到,那就是我方最大的失败······”
听到这里,众人才长‘哦~’了一声,散去面上狐疑,各自低头思索起来。
袁盎的意思,大家伙儿算是听明白了。
——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也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这,便是少年天子的性格,以及对敌人的态度。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就算遭受再大的损失,这位少年天子,也绝不会再对匈奴人低头。
如果放在过去,刘胜如此刚硬,众人未必不会派个代表,去劝刘胜‘至刚易折’之类的话,让刘胜忍辱负重,以待将来。
但现在,众人却不会再这么做了。
一来,是今时不同往日:那场决战,汉室已经基本做好了准备;
就算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也已经接近完成准备工作,刘胜对匈奴人的态度逐渐强硬,也算是题中应有之理。
二来,则是因为如今,或者说至少这一次,汉家已经没有必要再向匈奴人求和,乃至是和亲的必要了。
——和亲,是为了让匈奴人被陪嫁喂饱,然后让边地安生几年,汉家好发育发育,过几年安生日子;
可今年,匈奴人已经打来了。
非但打来了,还差点将战火烧到关中,边关四郡更是损失惨重,人口骤降!
边地已经遭受了匈奴人的荼毒,汉家又何必再去和匈奴人和亲?
至于方才殿中,呼延屠明里暗里的言语恐吓······
“如此说来,陛下是打定主意,不再同匈奴人和亲了啊······”
“不和亲,那即便还没到决战的时候,小打小闹,也只怕是再也免不了的······”
“往后几年,汉边,恐难得安呐······”
意识到这一点,众人面上疑色尽去,虽仍带着些许严峻,但更多的,却是难以按捺的悸动,以及即将见证的兴奋。
——终于。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忍气吞声,汉家,终于熬到了这一天。
终于熬到了报仇雪恨,同匈奴人算算总账的这一天。
而这一天,不单是在场众人:整个汉室,数以千万计的汉人,都等了太多太多年······
中午13点半醒来,14点开始拉肚子,同时反胃干呕,因为没吃饭又什么都吐不出来,就只能吐黏水······
去医院挂完水,回来已经19点,才改完······
继续写下一章,争取不防盗。
我是真的不想防盗啊······
只是身体这个样子,又实在没有请假条,生病又要花很多钱,不敢轻易丢了全勤········
唉··················
(https://www.wshuw.net/1910/1910017/116892470.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