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
天统五年,七月,在伐秦大军班师回朝之际,中书令崔浩、门下令张宾向皇帝邓昇呈上了辞呈,邓昇挽留无果后,只能同意,并且火速提拔吏部尚书寇准为门下令、刑部尚书范仲淹为中书令、吏部侍郎荀彧为吏部尚书。
崔浩、张宾的离开, 象征着邓国一个时代的落幕,自邓昇登基,几十年来,朝野内外都早就习惯了崔浩、张宾、蒋琬、苏弘这四大巨头的领导,而如今苏弘离世、崔浩、张宾、蒋琬相继离开朝堂,自那一刻起,曾经主宰邓国政坛的四大派系也正式落幕。
天统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乾阳宫, 今日邓昇屏退左右,独自召见了太子邓灏。
随着年纪的增长,邓昇越发的觉得邓国的各种制度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在邓昇活着的时候或许没什么,但是一旦邓昇走了,那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直接要了邓国的命。
有些敏感的问题,邓昇并不是太过方便与朝臣商议,而整个邓国,有资格与邓昇谈论这些问题的,就只有邓灏这个未来的皇帝了。
而邓昇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那就是皇位继承制和爵位继承制,特别是皇位继承制,这个直接关系着整个邓国的传承。
华夏的皇位继承制,一般都是采用周朝的宗法制,立嫡以长, 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曲沃代翼, 小宗取代大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宗法制正式崩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的继承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不过后来汉朝建立之后,华夏历朝历代便都基本沿用周朝的宗法制,但是其中的争斗却从来没有少过,邓昇分析了其原因,那就是对于皇位继承的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纵观历朝历代,皇后大多无子嗣,所以当无嫡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其他儿子其实继承皇位的机会都是等同的,就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了,当然,如果敢起兵夺位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金、元、清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皇位的传承方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 这也导致为什么但凡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每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伴随着各种的阴谋诡计和腥风血雨。
其中首推就是元朝了,元朝历代皇帝里面,除了元成宗、元仁宗、元英宗这几个皇帝的继位比较顺利之外,其他皇帝登基之前,都是要先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赢了,你就是皇帝。
与元朝喜欢真刀真枪的干一架相比,清朝更倾向于各种的阴谋诡计和手段,或许这也和清朝的皇子普遍没有兵权有关吧,不然大概率也会打得很精彩。
清朝也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制度的,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皇帝自己拍板决定的,清朝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一场博弈,康熙也曾希望确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只可惜没能如愿,就算是后来雍正确立了秘密立储之后,也不曾消停,相比之下,嘉庆绝对是幸运的,虽然也是秘密立储,但是谁都知道他是下一任皇帝,没办法,谁让他爹乾隆太能活了,把大部分的儿子都熬死了,就只剩下几个,剩下的儿子里面,年纪最大、能力较好的就是嘉庆了。
相比之下,邓昇比较喜欢的明朝的继承制度,虽然明朝也曾出现靖难之役的夺位之争,但是为什么明朝这么多藩王,就只有明成祖朱棣敢起兵呢?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挂了,明太祖朱元璋剩下的儿子里面,他最大了,在这个时候,他就是长子,所以在朱标一脉完犊子之后,他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毕竟在那个时候,朱棣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并不是最强大的,比他实力强的,还是有的,但是就只有他敢起兵。
而明朝除了这一次靖难之役之外,剩下的皇位传承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朱棣不太喜欢明仁宗朱高炽,但是碍于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也不得不传位给朱高炽,因为只要朱棣还认朱元璋这个爹,就得听皇明祖训的。
之后的皇帝里面,唯一有波澜的就只有明穆宗和明光宗了,嘉靖皇帝的儿子里面,就只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人,虽然有过争斗,但是最后还是年纪最长的明穆宗继位了,明光宗也是如此,明神宗想立三子福王,为此还和朝臣刚了几十年,但是最后还是得传位给明光宗这个长子。
当然,这个制度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嫡长子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就会坑害整个国家,但是人啊,又哪里考虑到那么多呢,如果嫡长子没有其他儿子能力强,就传位给其他儿子,那万一皇帝的儿子都是废物,难不成还要从宗室里面选一个贤明的人吗?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而邓昇就是要仿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建立一个属于邓国的宗法制度,虽然邓昇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代子孙都是明主,但是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朝的平稳过渡,尽可能的减少流血事件。
而邓国的建立者并不是周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对于宗法制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虽然邓国立国快三百年了,但是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继承制度的。
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以三种形式产生,一个是能力出众,得到君王认可的,一个是得到君王的宠爱,第三个就是自身势力庞大,迫使君王承认。
比如当初的邓昇,就是赢下了自己的一众兄弟,才得到了王位的,而正因为如此,邓国每一次王位的更替都是伴随着各种的阴谋诡计和腥风血雨的。
也是因为邓国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胡惟庸一党才敢去接触邓尊,因为邓国的宗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储君和皇位非邓灏不可的,同样是皇子,邓灏有的先天条件,邓尊同样也有,如果邓尊铁了心要跟邓灏争的话,虽然处于劣势,但是也并非不可能的。
而邓昇也是从胡惟庸的举动,才察觉到自己长久以来所忽略的问题,也就是说,邓昇所有的儿子,哪怕不是嫡子,其实都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这就很容易引起皇族的内斗,甚至出现流血,当然,以邓昇的威望,只要邓昇不点头,邓尊他们是不敢有任何举动的,而且邓灏当了十几年的太子,羽翼丰满,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撼动的。
不过邓灏几兄弟不会出现问题,难保以后得皇位传承不会出现问题的,邓昇要考虑的是长远。
第二个就是爵位的继承制,邓国的爵位,在邓昇登基之前,只有君、侯、伯三等,后来邓昇登基之后,又增添了公、子、,一共五等,称皇帝之后,增添了亲王、郡王、勋王,公爵又细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一共十等,而根据各人的功劳,授予爵位,不过爵位封赏下去了,但是却没有明确爵位继承和世袭的制度。
围绕着两个问题,邓昇和邓灏父子俩斟酌了一夜,最终定下了大概的方案。
首先是继承制,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也就是有子立子,无子传弟。
而继承人的选择上,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准则,而出了定下了大方向之后,邓昇和邓灏又按照继承人身份定下了继承人的顺序。
继承人首选嫡长子,如嫡长子早逝,且存有子嗣,则从嫡长子子嗣中选择,根据嫡庶长幼排序。
嫡长子早逝且无子嗣,则立嫡次子,再则就是嫡次子子嗣辈,如此类推。
如无嫡子、嫡孙,则立庶长子,其余子嗣,根据长幼排序,庶子早逝则顺位到下一个庶子。
也就是说,嫡子一房中,都是先子后孙,一房绝后,则顺位到下一个嫡子,而庶子中,则是该子早逝,则顺位到下一个庶子,不会立庶孙的。
而按照现在邓国的情况,邓灏作为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接下来就是嫡长孙邓桓、而后就是嫡次孙邓松,然后才到邓灏的几个庶子。
倘若邓灏一脉都没能等到继承皇位那天,那皇位就落到邓尊这个嫡次子头上,然后就是邓尊嫡子、庶子,如果正房一脉都没能等到继承皇位那一天,那么皇位就落到邓瀚这个庶长子头上了,不过邓瀚一日没登基,他的儿子们都没有继承权,排在邓瀚后面的是庶次子邓裕。
而何时确立储君位置,邓昇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嫡子年满十岁,且无身体缺陷的情况下,便可确定继承人之位,正宫四十而无嫡子的情况下,则册立庶长子。
兄终弟及规定,皇帝无嗣则立嫡弟、嫡侄,无嫡弟、嫡侄则传位庶弟,顺位继承等同父死子继。
确定了皇位继承的制度和顺序之后,邓昇又对爵位的继承与世袭定下了规矩。
邓国爵位共分十等,其中亲王、郡王非皇室不可封,勋王非安邦定国、开疆拓土之功不可封,其余的爵位视各人功绩授予爵位。
邓昇在登基的时候,给邓艾、邓羌这两个宗室大将加封了郡王,还有自己的几个兄弟也加封了郡王,这个是特殊情况。
接下来邓昇又对亲王、郡王的爵位授予做出了规定。
皇帝子嗣,年满十岁后,可封亲王,亲王爵位世袭三代,传承等同皇位传承顺序,除亲王世子外,其余子嗣在年满十岁,可授予郡王爵位,郡王世袭三代,郡王除世子外,其余子嗣年满十岁,可授予国公爵位,国公爵位世袭三代,除国公世子外,其余诸子均不授予爵位。
而没有爵位的宗室,根据亲缘远近授予一定俸禄,以供生活,也可从政、从军、从商、务农,如有功勋卓著着,可授予爵位,然不可封赏亲王、郡王爵位。
除了皇子之外,邓昇还对宗室女眷的爵位做出了规定,皇帝嫡长女授予大长公主,位份低于储君、高于亲王;庶长女授予长公主,位比亲王;其余诸女均授予公主称号,位份低于亲王、高于郡王。
亲王嫡长女授予大长郡主位份与公主等同;庶长女授予长郡主,位比郡王,其余诸女授予郡王,位份低于郡王、高于国公。
郡王嫡长女授予大长翁主,位份与郡主等同;庶长女授予长翁主,位比国公,其余诸女授予翁主称号,位份低于国公、高于郡公。
国公以下含国公爵位在内,女眷不授予爵位,与其他无爵位宗室一样,享受俸禄,出嫁后取缔,同时女眷爵位不可世袭、袭封。
以上的就是关于宗室的爵位的相关规定。
接下来就是对国家勋爵的世袭和继承制了,继承制没什么好说的,跟皇位继承的制度一样,不过爵位继承只有父死子继,没有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子嗣,爵位就会收回来。
勋王爵位不世袭,其继承人授予国公爵位,其余诸子不袭封,然勋王有功于国,位比郡王。
国公、郡公、县公爵位世袭三代子孙,除世子外,其余诸子不袭封,三代之后,国公降爵郡公、郡公降爵县公、县公降爵君爵。
君爵、侯爵世袭两代子孙,除世子外,其余诸子不袭封,两代之后,君爵降爵侯爵、侯爵降爵伯爵。
伯爵、子爵世袭一代子孙,除世子外,其余诸子不袭封,一代之后,伯爵降爵子爵,子爵收回爵位。
给了爵位,也只是一个名头而已,最重要的是食邑,食邑的封赏,一般都是直接划一块地,而里面的百姓就是你的了,这些百姓不需要给国家缴税,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国家人口被藏匿还有税收减少,所以邓昇直接将食邑的制度改了改,不给地,给钱,也就是食邑多少,直接折算成钱粮给,而且还是根据当年的国家税收来定的。
只要有爵位的都有世袭,大长公主食邑一万一千户;长公主、亲王食邑一万户;公主、大长郡主食邑八千户;郡王、长郡主食邑七千户;郡主、大长翁主食邑六千户;长翁主、国公世袭五千户;翁主世袭四千户;郡公食邑三千户;县公食邑两千户;君爵食邑一千五百千户;侯爵食邑一千户;伯爵食邑五百户;子爵食邑三百户。
这些食邑都是私产,不可侵占,直至爵位取消,而取消前食邑所产生之财产,非犯抄家之罪不可收回。
也就是说,只要是你的爵位食邑得到的钱财,除非朝廷直接抄家,不然不管犯了什么罪,都不可以收回,而女眷爵位所产生的财产,无论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都属于个人,娘家和夫家都不可侵占。
不过邓昇想到华夏历史上的那些公主大部分都非常强势,而其夫婿则是比较委屈,一来公主地位高,二来,如果夫家地位相对比较低,财产来源不多,则很多时候都需要公主接济,这也导致公主的越发强势。
所以邓昇还特地给女眷夫婿给予食邑,不过并不多,而且不可世袭。
公主之夫称驸马,食邑五百户;
郡主之夫称郡马,食邑三百户;
翁主之夫称翁马,食邑一百户。
虽然很少,比之其妻远远不如,但是也能衣食自足了。
“灏儿,都记好了吗?”邓昇问道,在商量好方案之后,邓昇负责口述,而邓灏负责记录。
邓灏停下笔,点了点头,说道:“回父皇,都记好了,请父皇过目!”说罢,便递到邓昇跟前。
邓昇仔细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出入,于是点了点头,说道:“灏儿,你以圣旨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朕盖上玉玺,公告天下,而后供奉在太庙,定为祖训,后世子孙均须遵循,不可更改!”
“喏!”邓灏点了点头,对于邓昇的决定,邓灏并没有意见,毕竟这份祖训一出,最大的得益者就是自己这一脉了,只要自己以及后代不绝嗣,那邓国的皇位,就永远在自己这一脉传承,如此一来,邓灏便不需要太过担心几个弟弟会和他这一脉争了,就算争,自己这一脉占据大义,也占据这天时地利人和了,如果这样的输了,那就真的怨不得旁人了,而这份祖训一出,就进一步稳固邓灏的地位,只要自己不作死,这个皇位就跑不了。
“父皇,这份祖训上面,只是规定了宗法继承制度和爵位袭封、食邑,但是对于朝廷的军政制度没有半点提及,儿臣以为,是否在祖训上面规范,以免后世子孙胡作非为呢?”邓灏想了想,说道。
邓灏的心思是好的,他担心后世子孙里面,出现了不肖子孙,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朝廷上胡作非为,祸害整个国家。
但是邓昇却摇了摇头,说道:“不必了,时势会变,时代也会变迁的,制度也不能一成不变,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制度适合当前的形势,但是却不一定永远适合的,莫要让祖训限制了变化,至于后世子孙,那是他们的事,我们考虑不到那么的长远的。”
邓昇虽然这一次制定祖训,参照了后世的皇明祖训,但是并不是照搬的,皇明祖训里面,除了规定了宗法制度,还规定了国家的制度,并且不容改变,这让明朝后期,在国家的各种运转上,一潭死水,一成不变,最后落后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虽然让国家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但是却让国家缺乏了进取、变革的动力,这不是邓昇希望看到的。
虽然邓昇来自后世,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发展,他也并不能考虑得那么长远,虽然不规定祖训,可能会有不肖子孙胡作非为,但是也能够让后世有为之君,在面临时代变革的时候,不至于束手束脚。
祖制这东西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在邓昇看来,前期是利大于弊,后期是弊大于利。
而后世历朝历代的,对于祖训执行的最为有力的,就当数宋明两朝了,明朝的皇明祖训,直接成了朝臣对抗皇帝的利器,而在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一句不杀士大夫,让宋朝的文官,直接放飞自我,反正怎么作,只要不谋反,都不会死的,犯再大的错,也只不过是流放而已,既然不会死,那就使劲作吧,成了就流芳百世,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也让宋朝的文官有恃无恐了。
“儿臣明白!”邓灏应了一声。
(https://www.wshuw.net/1878/1878204/712174253.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