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陈国相襄军第一(三)
徐荣因是降将,虽得荀贞信用,现今於荀贞帐下位仅次荀成、许仲两人,为裨将军,监广陵一郡兵事,而其实并不为别将亲近,之前受他节制的陈褒、文聘,以及现仍为其部下的关羽、苏正、文魏等,多只是从命而已,私下与他几无往来,独陈褒甚敬重他。
徐荣自知身份,对此倒是并不介意,反正只要荀贞信任他,部下肯听从军令,对他而言之,这就即可了,而且他也并非孤家寡人,除了关羽部等外,他的手下也还是有他昔日的旧部的,比如部曲将吴明、军侯夏庆等,都是跟随他很久的老乡,军伍之余,时常相聚,亦得其乐。
他想对荀贞说的为难事与这些无关,他想说的是“如今手下快要没兵了”的事儿。
荀贞最近的两次调兵,一次往兖州派兵,一次往九江派兵,都主要是从广陵抽调的,先是调走了陈褒,接着又调走了文聘,这就导致广陵的驻兵急剧减少,现下只有约两千人了。用此两千人守境尚行,若是对外用兵,那便是大大不足,完全不够使用了。
听完了徐荣的为难诉说,荀贞点了点头,说道:“君虽名将,难为无米之炊,我自知也。我已令幕、州两府扩建部曲了,前日接幕府上报,已从伯禽的屯田兵中料得了三千劲士,并遣了得力的干吏正在淮泗招募精勇,高堂隆诸君也已回到泰山,正为我募取悍勇。至多到下月初,早则本月底,初步的扩军便可完成,到时我会优先拨给你,以补充广陵兵力。”
徐荣喜道:“若是如此,最好不过!”
荀贞沉吟片刻,说道:“君既提及此事,我正有一件事想要与君商议。”
“敢请将军言之。”
“幕府中有人建议我,不如重申正卒之役,改募兵为征兵,君意可否?”
“募兵”、“征兵”是两种不同的兵役制度。
前汉时,承袭秦制,采用的是征兵制,以帝国内编户齐民中的适龄男子为征兵对象,除宗室、贵族子弟等有诏命免除服役的,以及身高不足六尺二寸,即“罢癃”的,其余都要服役,最早是十七岁便到应征之龄,文帝时推迟到二十,昭帝以后皆以二十三为始,法定的服役期限为两年,第一年称为“正卒”,主要是接受军事训练,在地方服役,役满一年后,或先行归田,以后再应征,或接着当一年的“卫士”或“戍卒”,卫士服役於京都,戍卒服役於边疆。
到了本朝,虽没有明文取消征兵制,一些郡县依然会把适龄的男子之户籍改为军籍,比如而今刚到郑玄门下求学未久的崔琰,他年轻时好击剑、尚武事,之所以后来折节读书,便是因在他二十三岁那一年,他的乡中长吏把他的户籍从不服役的“小男”改为了需服役的“正卒”,
依按汉家律法,“能通一经者”是不需要服役的,崔琰因此而感到了耻辱,从而才发奋求学,但因光武帝罢省内地的郡国兵,征兵制在内郡基本上已经废弛,所以崔琰虽是被“乡移为正”,却并没有参加正卒的训练和编入郡兵。至於边郡,因为面临的军事压力大,故而在这方面要比内郡执行得严格,正卒的征用、训练活动仍在正常进行,然地位也已远不能与募兵制相比。
追溯本源的话,募兵制实际上於汉初时已有,到武帝时及以后,此制渐盛,再到本朝,特别是在中央和内郡,更已成主流。
首先,羽林、虎贲郎、南北宫卫士、北军五营、城门兵、司隶校尉属兵,包括灵帝时的西园八校尉部等等屯驻、戍卫京城的中央部队都是招募而来的。
其次,因内郡已普遍停止正卒之役,这就导致内郡的武装力量不足,平时尚好,一旦出现贼患,各州郡县的长吏们就必须得要充实本地的兵力,兵从何来?征兵制已废弛,亦只能由募来,也就是说,州郡的武装力量大多也是招募而来的。诸侯讨董之际,山东诸州、郡的长吏们纷纷自行募兵,行之如素,无人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实际即是缘於此一不成文的惯例。
征兵制与募兵制相比较之,各有利弊。
总体来说,募兵的素质高於征兵,这是募兵之利。征兵制下,适龄男子从军不仅得不到赐钱,还要自备弓弩衣装,而募兵制下,除衣粮弓弩由国家供给外,还要领取相当数量的赐钱,要他们效命用力还得常有赏赐,因此一般说来,募兵可能会带来财政上的紧张,此是征兵之利。
但话说回来,之所以本朝会募兵盛行,却是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的。
在政治上不能有限地控制土地兼并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导致失地的流民日多,使征兵对象锐减,反过来,却增加了募兵的对象,此其一;农民的经济负担因调制等的推出而增加,贫苦农民为求生计,乃应募为兵以获得赐钱,此其二;随着地主势力的增强,宗族、宾客对大地主的人身依附也越来越强,使得私人部曲规模渐渐扩大,一些豪强地主为谋求功名,率领私人部曲应募为兵,给募兵制的盛行推波助澜,此其三。
徐荣虽非农家出身,却也是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不太懂政治,却深知底层百姓的不易,听了荀贞的此问,他欲言又止。
荀贞笑道:“君有何言,尽管说来!”
徐荣说道:“荣昔在家乡,多见因应征正卒而致破家者,徐州虽比幽州为富,近年来屡经战乱,民户凋残,明将军此前数举政,务以休养百姓为要,今如大行征兵,恐失明将军本意。”
徐荣与刘备、张飞同州,他也是幽州人,家在辽东,是边郡,仍在实行征兵制,故此於征兵制对贫苦百姓的负担有亲眼之睹。
汉家虽说是“三十税一”,田租似是不高,可好处却不是落在了贫民身上,而是被地主豪强得去了。贫民无地,只能租种地主之田,通行的私租租率是百分之五十,乃至一半多,除此之外,国家征收的“三十税一”也是由贫民上缴,贫户负担之重,由此可知,不但田租重,还要交口钱、算赋、訾、刍稾等税,国家出现财政危机时,还要不定时地接受“征调”钱帛。这些是财物上的缴纳,国家和地方有事时,还需应劳役。
林林总总,如果再被征兵,等於说是还得自备弓弩衣装,即使不用他们自备,可至少他们要离家一年,亦即其家中在一年内都将缺少一个壮劳力,这对百姓的负担将会太大,也难怪徐荣说“多见因应征正卒而致破家者”。
固然,如实行征兵制的话,会减轻州里的负担,可也正是考虑到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荀贞才没用接受幕府中吏员的这个提议,他这时拿这个问题来问徐荣,真正的用意是想考量一下徐荣有无怜民之心,毕竟徐荣虽是军人,可越是军人,越得知道顾惜百姓,不然难成“王师”。
听了徐荣的回答,荀贞笑道:“君言甚是,与我意正同。”心中定下,将来如到了出兵扬州之时,可用徐荣为一方面之将。
(https://www.wshuw.net/1874/1874490/40751633.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