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殷正心
齐玄素无家无业,倒也没什么牵挂,直接开始游学之旅。
虽然他没什么钱,但既然是游学,便可以拜访沿途的耕读人家,或是秀才,或是举人,慕名求见,旁人见他谈吐不凡,气度不俗,往往都会热情招待,甚至临走时还会奉上些许盘缠。
不是这些人心善,而是精明到了极点。都说莫欺少年穷,如今的少年郎不名一文,谁知道日后如何?今日顺手结个善缘,说不定日后就是一番造化。许多大户人家都会无偿资助一些贫寒的读书人,为的不是眼前,看的是以后。
齐玄素好歹是个准秀才,年纪也不大。
原本的殷正心受限于见识,略显拘谨,有些小家子气,齐玄素则很好弥补了这一点,毕竟小掌教不是白叫的,自有处变不惊的从容气度,在旁人看来,便是此子不凡,自然值得投资一二。左右不过是几两散碎银子,谁还指望这点银子下崽不成?
下闲棋,烧冷灶。
如此一游,便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齐玄素走了数府之地,与本地的文人骚客们诗词唱和,以文交友,竟然也小有名气。
齐玄素是学道出身,对于道门经典和各种祖师注解背得很熟,在天文地理等方面也有点说法,唯独在儒门学问方面造诣不高。不过殷正心本身有这个底子,小有才华可不是乱说的,真要说学识高低,秀才和举人不过是差了一场考试,考上了就是举人,
考不上就是秀才,关键在于文章是否合主考官之意,基础学识都大差不差。
正因如此,齐玄素才不选出身更高的废材公子,因为那个真是一肚子草包,齐玄素能过道门大考成为一名九品道士,可过不了儒门的科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对他来说,废材公子就是个死局。
反倒是秦凌阁,本就是儒门中人,学识渊博,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可以选择废材公子。
不过这些还不是齐玄素说的终南捷径,至多算是个铺垫。
真正的捷径是求学。
说得更露骨一点,拜老师。
师徒关系不仅在道门内部很重要,在儒门内部同样很重要。
拜老师又与名声息息相关。所以那个酗酒打老婆的书生被齐玄素直接排除了。
从举孝廉开始,作秀就成了儒门弟子的必备功课。
诸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尝粪忧心等等行为,怎么看也不像正常人能干出来的,甚至想象不出来。
儒门弟子就能想象出来,这就是作秀。
如果换成道门,那么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齐玄素和张月鹿的新婚之夜,两人也不圆房,而是通宵抄写太上道祖五千言,顺带把小殷找来,给她讲解道祖三德,然后第二天还要让道门上下都知道,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之后,这种作秀行为比较少了,但还是存在,直接体现为一个人在士林间的声望。
储才养望本就是为
了施展,如何养望,古人也早就说了。
所以齐玄素在结束大半年的游学之旅后,又开始了求学之旅。
先是借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这既是认真学习的姿态,也在客观上给自己打造了好学的名声。
这是个持之以恒的活计,齐玄素一干就是三年,中途顺带参加院试,考取了秀才功名。
有了好学和小有才气的名声,便开始正式的求学之旅。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如此又是大半年。
走完前面的这些步骤,便是拜师了。
儒门的老师分得很细,一个儒门弟子一辈子有很多老师,这是道门不能相比的。
小时候有蒙师,就是启蒙的老师。
长大了读书,亲自指教讲读的为受业师。
或出外就傅,或请先生来家馆课,或到书院肄业,或向著名学者“问业”。据此,受业师又细分为业师、课师、问业师、肄业师、书院肄业师等等。
后来科举,有受知师,又叫座师,其实是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
还有房师,是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因乡
试、会试中分房阅卷,应考者试卷须经某一房同考官选出,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方能取中,因有此称。
最后是保举师,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多指大臣荐举下属,对下属有保荐之恩的被称之为保举师。
齐玄素现在的拜师就是问业师,齐玄素游学半年,借书三年,求学又是大半年,转眼就是及冠之年了。
冠礼一般要由长辈主持,齐玄素便借着这个机会,向这位先达提出了拜师的请求,要做入室弟子。
这位先达姓黄,单名一个“枚”字,看似只是乡贤,实则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后还乡,这才给了齐玄素拜师的机会。
这也绝不是机缘巧合,而是齐玄素精心挑选的结果。
君择臣,臣亦择君。师父挑弟子,弟子也挑老师。
这都是双向选择。
至于齐玄素从哪里得来的情报,那大半年的游学经历可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漫无目的乱逛,其实有着极强的目的性,这些情报就是在游学中得来的。
原来的殷正心肯定没有这个心思,不会知道有一位礼部尚书致仕还乡,就算知道,也未必就敢登门。就算登门了,也未必能做到让黄枚满意。
不过这些对齐玄素来说,都不算什么。且不说齐玄素此时如同天上仙人,以太上视角落子人间,本尊超然物外。就算换成真正的人间,身在局中,齐玄素也没什么好怕的,与他
的过往经历相比,这都是小场面。
看似是殷正心侥幸遇贵人,实则是齐玄素精心谋划的结果。
其实人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的机缘造化,看似都能用“运气好”三个字来概括,实则是天上仙人落子。
早已注定。命中注定。冥冥之中标注好了价格。
殷正心如此,齐玄素又何尝不是如此?
都是别人手中的棋子。
对于齐玄素的拜师请求,黄枚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说等到秋闱之后再说。
秋闱又名乡试,每三年一试,凡是通过科考、岁科、录遗合格的本州生员、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均有资格参加考试。
乡试分为正科和恩科,正科在子、午、卯、酉年进行,而庆典加科则称为恩科,考试时间同样在八月。
各州的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即所谓“连中三元”的第一元。
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第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获得中试资格的举人通常具备了选官的资格。所有中试者都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黄枚的意思很明白,要先考上举人,才有资格做他的入室弟子。
这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不管拜师与否,齐玄素都要参加秋闱的,别说什么年少成名不是好事,历代内阁首辅哪个不是年少成名?成为举人,成为进士,也不过是刚刚有了块敲门砖而已,
以后的路且长着呢,所以越早越好。这和道门成仙越早越好是一个道理。
观战众人纷纷评头论足。
“小掌教虽然不是儒门之人,但对儒门的那套玩意倒是清楚得很,稳扎稳打,只是位极人臣又如何?难道要行伊霍之事?”
“伊霍之事也不过废立而已,我看是操莽之事才对,朕,朕,朕……”
“慎言!紫极大真人还在呢,你不要命了?”
“你却是忘了一点,魏武也好,巨君也罢,都是世家出身,前人把基础都打好了,小掌教却是选了寒门出身,从头开始,怕是没有这个本钱。”
“依我看啊,伊霍之事也好,操莽之事也罢,都不对。难道诸位忘了大魏的前车之鉴?”
“当时的大魏朝廷为平定层出不穷内外之乱,不得不将人事权下放给地方督抚们,又让他们自行筹钱募兵,平定叛乱。如此一来,地方督抚有了财权、人事之权,再加上本就有的兵权,便可以事事自专,这就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重演当年大魏故事?”
“这就像饮鸩止渴,喝了要被毒死,不喝就要被渴死,无非是早死晚死的区别,两头堵。”
“秦先生选择世家出身,多半是要走权臣的路数了,依托家族,也不是不行。”
“说来也是好笑,儒门之人天天讲忠君之道,现在却要权臣篡位。”
“这怎么了,王巨君也是儒门认证的圣人,师从王巨君嘛。”
“说到底,
秦先生走的是儒门废圣人王巨君的路子,小掌教走的是咱们道门路数,还是要从地方州府着手的。”
“这棋局刚刚开始,且有得下呢。”
(https://www.wshuw.net/1765/1765209/88225857.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