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全文阅读 > 第336章 “常”味十足的阳谋

第336章 “常”味十足的阳谋


什么叫千古一帝的含金量?

  当东宫的官员宣读完圣旨,整个奉天殿内一片死寂,朝堂文武百官俱齐齐上演国粹变脸就可窥探一二。

  纵使身在数百里开外。

  朝堂的局势变化,文武百官的诉求,事务,乃至于朝野官员的升迁,地方盘踞士绅的症结,百姓的民心,几乎都被这一封圣旨吩咐到了。

  可见老朱对百官,对朝堂,对整个大明朝野那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然而最为恐怖的。

  还是这封圣旨内容的本身。

  它所能解读出来的深意,几乎就是将一个网罗半个大明,影响大明全境的阳谋明晃晃的摆出来让你看,你却对之根本束手无策的绝望。

  常升的目光从那一张张变幻的脸上扫过。

  心头不由感叹。

  这就是老朱的牌面啊。

  圣旨的第一段。

  看起来是在安抚人心,给太子鼓劲,平平无奇的父子唠家常。

  实则就是对红翎急使军报的佐证。

  即便拿不出实质的证据,圣旨说有,那就是有,没有也有。

  也是整封圣旨的核心。

  为什么说古代皇权至上?

  因为皇权就是公信力,就是大义,口含天宪,金口玉言,概莫如此。

  只要皇权还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只要王朝还能御敌于外,给百姓以太平。

  只要不是天灾人祸,民心尽丧。

  皇帝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任何党争,权斗,都得在皇权划定的这个范围和规则内,否则就是忤逆,大不敬之罪。

  有了这个前提,后续的朝廷政令施行才叫顺应天意,师出有名。

  而后第二段。

  战备清查粮仓军械,本就是军中常态。

  放在前头就是个铺垫和幌子,但加上了后面的严查,严办,严惩,就等同于给所有兵部,工部,户部,吏部涉及官员的脑袋上戴上了紧箍咒。

  丑话已经说在前头了。

  就算你对你手下负责的这一块内容有把握不出岔子,可你敢赌你手下的官员差役就不会出问题吗?

  一旦涉及严查严办。

  顺藤摸瓜扩大打击面,都是权斗党政再正常不过之事。

  而一旦去做,也就算跳了老朱声东击西的两难坑。

  几乎无暇顾及老朱要推行的清丈田亩,以及鱼鳞图册的制备。

  一旦田亩被清丈完成,鱼鳞图册制备妥当,几乎就相当于官员家里立身的基本盘被皇帝摸清,而自身的收入概况,产业很难掩藏,所以往后想要偷逃赋税,贪污受贿,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做不到了。

  除非皇帝选择性忽略。

  这是逼着涉及五军都督府部的官员要么丢官,要么做个清官。

  以此来维护王朝暴力基本盘。

  出去这避暑一个多月,老朱这权谋手段明显见长啊。

  心中却不免升起一点疑惑。

  老朱眼下这手段和思路怎么这么眼熟,似曾相识,甚至还与他的种种布局基本相合呢。

  奇也怪哉。

  常升摇头感叹着。

  当然,这条政策能限定的也就是其中部分官员。

  所以针对没有被针对到的这部分,以及田亩清丈官员与朝野官员沆瀣一气的可能,老朱直接集中人手,将两次登榜的试科举举子全部调离到了北方,先搞定北方再说。

  一来南方是老朱发家基本盘。

  不能乱动。

  二则也是为了尽快的收拢北境的民心,稳定吏治,

  投入两次应试,起步六千人,且出身大多寒门的巡查队伍,加入秋收赋税的巡查,基本已经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同时,以老带新,也能起到实习培养基层官员的作用。

  届时不管是重新召集起来到朝廷培训,还是一鼓作气的择期南下,都将成为一股独立于朝野,且不能忽视的中坚力量。

  而北境这块朝廷影响力相对薄弱之地,一股脑拥入这么多待用官员,且一经核查出有问题的官员,巡查的人员还能直接暂代其职务的机制,就相当于一张张给新官画的大饼。

  这等涉及自身前程,说不定代着代着就能直接转正为官的好机遇,举子们可能错过吗?

  当然不。

  不仅不会,还会拿出十二分的专注,摒弃一切诱惑,就为了能够把官位坐稳。

  如此一来,北境官绅串通,为祸一方的局面就将被莽的千疮百孔。

  加之几月前,被朝廷集体退伍安置到北境的那些退伍里长的配合,彻底将王化北境几乎已唾手可得。

  此法推行之后。

  粮税不仅能够如实征收,以为定例,还能多罚没不知多少石的粮草。

  但是这手段……怎么看怎么和他与朱标曾说的,给那帮子大儒送匾立碑的那出。

  该不会……

  常升的脸先是一黑,旋即又摇头笑笑。

  抄就抄吧。

  谁让人家才是爷呢。

  之前一个阵营不好下手。

  现在跳出藩篱了,还有着古往今来最为高效的间谍体系替他在幕后收集情报,看清并照搬自己的布局并进行升级,对善于权谋且政治天赋超绝的老朱而言,实在不算困难。

  甚至于他还有闲心,为了保障百姓的口粮,收拢民心,还提前打预防针,添禁止强买强卖北境百姓的秋收口粮,违者直接抄家流放的条例。

  这是逼这些“坐地虎”买高价粮。

  要么,就去找粮商。

  要么就得高价从百姓家里买。

  前者,必然当出头鸟,还得给朝廷缴纳大量的赋税。

  后者,则可惠及百姓,替朝廷收拢北境民心。

  而一旦北境安稳了。

  边疆问题解决了,集中力量的朝廷要想在南方推行田亩清丈,阻力肯定就小多了。

  至于最后一段。

  既是对勋贵武将们的嘱托,也是告诫。

  毕竟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支持太子,自然也就该支持朱标的工作和治国方略。

  田亩清丈自然也在其中。

  但对武将们,老朱的提醒就委婉多了,同时还给予他们补偿的暗示。

  好生操练。

  上战场只要不腿软,立功了,加官进爵是应有之义。

  如此一来。

  大义在我。

  兵权在我。

  手里有钱。

  麾下有人。

  试问朝堂这些文官,地方这些乡绅士族拿什么借口与朝廷斗。

  裹挟舆论和百姓?

  你用什么理由?

  我派更多的人收粮,是为了备战外敌,保境安民,同时防止朝廷的官员摊派和多收粮税,是约束官员本身,与百姓何害?

  要是说不出来又有意见,是不是你藏匿了田亩,偷逃了赋税?

  还是与外敌私通?


  (https://www.wshuw.net/1762/1762385/10314930.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