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说服
晚饭,李安并没有能吃到自己采回来的菌子,这也让他更加觉得把黄精之事隐瞒下来是正确的。
睡觉的时候,听到母亲进门的声音,李安下了床,来到了母亲的屋子。
“你怎么走路都没声的?”
刘氏正在收拾床铺,李安进来吓了他一跳。
“娘,我想读书。”李安看着母亲说道。
“读书?”
刘氏一愣,没好气道:“你别给我一天想一出是一出啊,你要想读书求伱祖父去,我可没钱给你读书。”
他们家虽然没有分家,但是像他父亲和大伯父在码头干活,只需要交给祖父祖母一部分,其余的都是各房自己收着。
虽然刘氏手里有点积蓄,但是读书花销太大了,也不是几年能看到效果的。
有些读书人,读到中年还没考中的多的是。
而且宋朝对待读书人和明清时期也有很大不同。
明朝的功名是终生制的,考中了举人就能免税了。
为此很多百姓都会把自家田地挂在举人名下,把原本交给朝廷的税收交给举人。
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些奇怪,既然如此交给举人和朝廷好像也没区别,而且把田地挂靠在举人名下,田地名义上就成了举人的了,百姓岂不是很亏。
其实不然,百姓在把田地挂靠举人名下之前,会提前签订一个协议,意思大体是这些田地是挂靠在那个举人名下的云云。
朝廷也禁止这种事情发生,因此举人也不敢吞没那些百姓的田地。
另外,把田地挂靠在举人名下,百姓没了田地,名义上就是那个举人的佃户,还可以免除徭役。
而举人也可以凭白得到大量田地,虽说不能买卖,但是得到的租子却是实打实的。
可以说考上举人,就能直接躺平了,一家人光靠挂靠的田地,就能过上十分优越的生活了。
但是宋朝可没有免税的说法,而且宋朝的功名也不是终生制的,若是会试落榜,下次想参加会试,就需要重新参加乡试,活的会试的资格。
因此普通百姓虽然也会让家中孩子读书,却不想明清时期那么热衷。
当然了,作为父母,刘氏也愿意让儿子读书,但是奈何条件有限。
家中财政大权都掌握在公公婆婆手里,她虽然有些积蓄,总不能全拿出来给李安读书,毕竟长子李平已经十二岁了,再过几年就该成亲了。
而且她那点钱,只能供李安读个两三年,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娘,我有钱。”李安说道。
“你哪来的钱?”
刘氏闻言脸色一变,努力的压住声音,说道:“你是不是偷人家钱了?”
“娘,不是你想的那样。”李安苦笑不得道:“今天…”
李安把今日发现黄精,可以值几十两银子的事情说了一遍。
当然了,李安并没有说是他发现的,毕竟骗石林那套说辞,可骗不了刘氏。
他只说听到石林要进山,想跟着去采点菌子,无意中挖出了黄精,被石林认出来了,要分他一半。
“真能值那么多钱?”刘氏激动道。
“娘,这只是大概估计,不过卖个二十两应该没问题的,分一半也有十两了。”李安说道。
“那也不少了。”
刘氏存了这么多年,手里也不过三四两的银子,这些都是李南弄闲的时候,去码头搬卸货物,存下来的。
她高兴了一阵,犹豫了一下,说道:“咱们拿一半不好吧,你要不跟狗蛋他爹说说,给个五两就行了。”
“娘,我说过了,不过石叔不答应,非得给一半,这个恩情我以后会报的。娘,有了这个钱,你能让我去读书吗?”李安问道。
刘氏闻言有些犹豫,十两银子看着多,但是用在读书上就太少了。
别的不说,读书一年的束脩就要一两银子,加上住宿费和吃喝的钱,即便粮食从家里带,一年也要二两银子。
而且笔墨纸砚什么的都要花钱买。
不过看着儿子一脸期盼的样子,刘氏咬了咬牙道:“要是真能分十两银子,可以让你读书。”
她想着有那十两银子,也能坚持两三年,李安要是去读书,她就去城里看看能不能找点活干,咬咬牙也能供应几年,以后的事情,只能再看了。
“娘,祖父那边会答应么?”
李安见母亲答应,十分高兴,不过他有些担心祖父那边不会同意。
“这件事明天我跟你祖父说,我们自己出钱,又不花家里的钱,凭什么不同意?”刘氏说道。
“可是祖父要问你哪来的钱怎么办?”李安说道。
“我就说是从你几个舅舅家借的,他们还能去问不成。”刘氏说道。
“娘,谢谢你,等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孝敬你。”李安激动的抱住了母亲。
“别光着嘴甜。”刘氏点了点他的脑袋,说道:“你既然要读书就好好读书,我和你爹倒是没什么,你以后要是有出息了,别忘了拉你哥哥一把。”
“娘你放心吧,我不仅会孝敬你和爹,也会帮哥哥的。对了,还有祖母。”李安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给他塞鸡蛋的慈祥老太太。
其实他祖母并不算老,今年也才将近五十岁。
不过因为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看着比后世一些六十出头的老太太都要苍老几分。
刘氏闻言,看着儿子正色道:“阿牛,娘告诉你,你祖父即便再偏心,他也是你祖父,该孝敬的还是要孝敬,明白吗?”
她从李安刚刚的话里听出李安对老爷子有些怨念,连忙纠正了他的错误观念。
李安闻言一怔,点了点头,说道:“娘,我明白了。”
其实刘氏不说李安也知道,即便他不喜欢这个祖父,也不可能不孝顺他。
没办法,在以孝治国的古代,一个孝字能压死人。
古代早起选拔官员,称之为举孝廉。
什么意思呢,就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可以向朝廷举荐孝顺、正直的人,朝廷考察后,确实没有问题,就能做官了。
即便现在选拔官员的途径变成了科举,孝一样非常重要。
若是被打上不孝的标签,不仅会被免官,还会受人唾弃。
“对了娘,石叔明日要去扬州城卖黄精,让我跟他一起去。”李安说道。
“那你就去吧,不过记得要听狗蛋他爹的话,不能乱跑知道吗?”刘氏叮嘱道。
“儿子知道了。”李安点头道。
“好了,时间不早了,早些回去睡吧,要是再不熄灯,你那大伯母又该念叨了。”刘氏说道。
“娘,那我回去睡了。”
李安说着,离开了母亲的房间。
(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684/1684644/11111135.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