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回到过去做财阀小说名字 > 第1206章 推动人类文明的南洋(第二更,求订阅)

第1206章 推动人类文明的南洋(第二更,求订阅)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从长安国际机场进入南洋,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各种梦想。

    梦想!

    这恰恰是南洋给予外界最直观的印象——在这里所有人都有机会美梦成真。甚至,这都成为了南洋的一个标签。

    “这就是南洋啊,果然和伦敦不一样。”

    兴冲冲的从飞机上走下来……不,应该是走出来,登机梯变成了登机桥,即使是已经有了去年奥运会各国的代表们的惊讶,甚至还被各国电视台专门报道过,可是对于第一次踏上登机桥的乘客们来说,仍然是极其新鲜的。

    这其中,就包括霍金,在几个月前申请了来南洋大学作交换生的项目,在牛津大学就读的他很轻松的就通过了申请,这才有了现在的长安之行。

    在通过海关时,霍金并没有碰到凶神恶煞的海关关员——即便是在英国的舆论界,对于南洋的海关评价,也是两面性的,有人说他们很和善,有人说他们很凶恶,虽然前者居多,但是在大学中,更倾向于后者。

    “长安大学的交换生?”

    海关关员看着邀请函的同时,又打量着面前的年青人,对这样的人才,南洋自然是双手欢迎的。

    只是简单的询问几个问题后,就放行了。

    一切都是这么的顺利。完全没有一些报纸上的指责——南洋海关会在入境的时候刁难一些人。

    顺利的通过海关,顺利的走出机场,不过他并没有乘出租车前往市区,而是直接搭乘地铁去了南洋大学——南洋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奥运会之前的基建设施完善,对于长安地铁来讲,则是设施全面升级的几年,不仅在许多车站增设了自动扶梯,而且还一直延伸到了机场,并且以快速轨道的方式通往位于云顶高原的南洋大学。

    总之,便捷的公共交通方便了大众的出行。

    坐在地铁车厢里,霍金好奇的打量着车厢,与伦敦老旧的地铁车厢不同的是,这里车厢看起来很新不说,白色内饰瞧着甚至有一种科幻的未来感。

    就这样,地铁一路前行,十几分钟后,就驶出了地下,在地铁驶上地面时,霍金看到了长安,不过并不是市区,而是一栋栋连绵不绝的房屋,看到那些房屋时,霍金特意探着身子朝那看了去。

    在去年的奥运会上,人们已经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南洋的社区有了充足的了解,但是对于初来南洋的霍金来说,他还是非常好奇的,

    毕竟,就他所知,这些房子都建于战后,战后正是英国最困难的时期,对于上百万座房屋被摧毁的英国来说,当时工党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提供那些房子,可是直到他们下台,都没能提供足够的房子,可是在这里,他们却向上千万人提供了几百万套房子。

    “这就是工业的力量!”

    看着那些整洁漂亮的房屋,霍金想到他在电视中看过的介绍:他们利用汽车制造业广为流行的生产方式,在雨林边缘建立制造车间,利用开垦的雨林木材建造房屋构建,然后再运往社区,所有社区每16分钟就有一座新的住宅建起。大量使用“不熟练”的工人,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每个人只需要操作26个高度专业化步骤中的其中一个,就能完成整个装配过程。他们使用的,都是直接从工厂里生产的、完全标准化的材料。

    就这样,靠着这种标准化的材料,他们在短时间内提供了上千万栋房屋,从那之后,南洋式的生活也就变成了为世人所熟悉的模样。

    “这里简直就像美国一样……”

    霍金忍不住啼咕一声,南洋和美国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移民国家,都注重机器与创新,但是这里和美国又是不同的,因为这里的移民大都是唐人,当然,也有很多欧裔移民,就像这节车厢里,就有好几位年岁各异的欧裔。

    地铁就这样在地面上行驶着,随后又进入山区,附近到处都是茂密的雨林,隐约的似乎还能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差不多二十分钟后,地铁终于进站了——南洋大学。

    这里是亚洲第一高等学府,云集着许多许多全球知名的学者,在过去的几年中,南洋大学一直引领着世界科学的发展。

    走出车站后,看着路对面的南洋大学校门,这个校门看起来并不怎么显眼,按照有些标准来说,似乎有点配不上大学的地位。事实上,南洋大学的校门很多,有二十多处大门,每一扇校门都有精美的雕刻,既有唐式的,也有西式的,而校园内高耸的教学楼群和绿茵交相辉映,无不彰显着东西方古典和现代的和谐之美。

    但此时,看着这扇大门,霍金的脑海中浮现出,他在杂志上看到那句话:

    “有的国家是朝着人类文明的反方向发展,有的国家是跟着人类文明大方向发展,而南洋,是那个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国家。”

    南洋是那个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国家!

    而推进南洋发展的正是南洋的高等教育,南洋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霍金感慨之余,一旁传来了一个话声。

    “怎么样?南洋大学……”

    一个青年人站在他的身边说道:    

    “全世界唯一一座以国名为大学校名的大学!”

    戴着眼镜的年青人,在说话时语气中充满了赞叹,和霍金一样他的手中也提着行李箱,他冲着霍金笑道。

    “我叫崔琦,中兴大学过来读研究生,我是学物理学的,你呢?”

    “斯蒂芬·威廉·霍金,我是剑桥来南洋的交换生,和你一样,也是物理学。”

    就这样,来自东西方的两个年青人在地铁站门前,自我介绍着,在他们握着手的时候,前面一位为朋友拍照的路人,恰好拍到了这一幕。

    尽管照片上的两个人只是闯入镜头中的路人,但记录下来的却是历史的一瞬间!

    历史,有时候,总是在不经意发生,并且被见证,就在崔琦和霍金两人走进南洋大学的时候,

    在南洋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内,一个全新的原子钟,也正在紧张的实验之中,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铷原子钟。

    六年前,英国皇家物理实验室用铯元素唯一的稳定同位素铯-133原子,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铯束原子钟,开创了实用型原子钟的新纪元。

    南洋大学物理实验室立即与其进行合作,从复制研究铯束原子钟到研制铷原子钟,物理实验室里的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果想把原子钟装在卫星上,利用时间进行导航,就必须使用两个原子钟,铯原子钟的长期稳定性较好,可以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对误差进行修正。铷原子钟在短时间内的精度要好于铯原子钟,但是时间稍长就要对误差进行修正。所以,只有通过两者互相配合,才能满足精度要求……”

    在物理试验室内,李政道的话声刚落,一旁就有人说道。

    “还有氢原子钟可以利用,它则具备这两者共同的优点,”

    看着提出建议的学生,李政道说道:

    “你说的是没错,氢原子钟是具备两者的优点,但是它设计相对复杂,应用难度比较高而已,我们可以此作为研究方向,但就是目前来说,铯原子钟和铷原子钟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年前,在前往斯的哥尔摩的飞机上,他与阁下有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在飞机上阁下提出了卫星导航的概念,并且鼓励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就一直专注于原子钟以及卫星导航的研究。

    从一开始与英国合作研究铯原子钟,再到自主研发铷原子钟,在过去的三年之中,他和助手以及所带的学生们一同努力着,一点点的将阁下的构想变成现实。

    尽管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转向应用物理学研究碰到了不少问题,但是他最终还是克服了其中的难题。将英国人设计的体积非常大,相当于一个房间大小的原子钟,一点点的缩小到几百公斤,体积相当于一个180升的冰箱大小。

    而相比于体积庞大的铯原子钟,铷原子钟是所有原子钟中最简便、最紧凑的一种。这种时钟使用一玻璃室的铷气,当周围的微波频率刚好合适时,就会按光学铷频率改变其光吸收率

    也正因为其卓越的性能,让李政道选择它作为突破口。

    “他们两者结合在一起,或许重量还稍微大了一点,但至少可以先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先验证这个导航的精度。”

    概念上肯定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导航精度了,如果精度可以达到他们的期望值,那么人类的导航历史将会从这一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师,从目前来说,使用卫星导航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很多卫星,需要由绕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组成,卫星距地面约1.7万公里,而这意味着他们的发射成本是非常高的。老师,您觉得,军方真的会支持发射这么多的卫星,解决导航的问题吗?”

    那种高精度的导航,除了军方之外,似乎就没有其他的需求了。

    面对学生的质疑,李政道思索片刻,然后说道:

    “对于军方来说,随时随地掌握自己身处的位置,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吸引力,他们肯定会愿意投资的,而且行,导航可以在飞机,船舶等很多行业得到应用,甚至将来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出门的时候都会携带一个便携的卫星定位接收器,到时候,便是我们到达陌生的地方,也可以根据卫星定位显示的位置很轻松的在地图上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李政道的心里还有一些疑问——不会识别地图怎么办?

    但这正是阁下给他描绘的卫星定位的应用场景,而对于阁下他从来都不曾怀疑过。

    “至于发射的成本,美国人去年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万户角那边肯定也在研究类似的技术,如果成功的话,只需要8枚火箭,就可以把24颗卫星送上太空了!”

    说罢,李政道想了一会,又补充道:

    “总之,我们先做好眼下的工作,至于其他的就不是我们所考虑的了。”

    (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682/1682282/11109938.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