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在线 > 第255章 波斯局势的变化

第255章 波斯局势的变化


八年前,阿富汗吉尔扎伊人攻破伊斯法罕,俘虏帝国沙阿后,曾迅速席卷除卢里斯坦、阿拉比斯坦(上述两地被奥斯曼人占领)和法尔斯南部(该地区为齐国扶持的帝国继任沙阿阿巴斯三世势力范围)几个省份外整个波斯地区,几乎完美上演了一场异族入主波斯的精彩大剧,并差点实现了改朝换代。

    那个时期,是波斯萨法维帝国最为黑暗的时代,无数的百姓食不果腹,时刻面临强.健、抢劫、屠杀、纵火等危险,完全生活在阿富汗老爷的淫威之下。

    据粗略估算,自阿富汗叛军攻入帝国境内,直到最终被齐波联军彻底驱逐出帝国的近三年时间里,大量人口死于战争、饥荒和疫病,还有无数的百姓逃离家乡,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整个波斯的人口总数减少约六分之一(历史同期,阿富汗人在波斯的统治一直维持至1729年底,造成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损失)。

    波斯地区的贸易活动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形势急剧下滑,百业凋零,工农业生产萎缩至一个极低的水平。

    阿富汗人统治期间,还签发了许多歧视性的人种分级法令,不同等级的人种受到不同的对待。

    第一等人自然是阿富汗人,不论是哪个部族,皆高人一等,成为最顶层的统治阶层。

    之后是亚美尼亚人、达格金人(生活在波斯西部哈马丹附近的逊尼派真神教信徒,他们加入了阿富汗部队)、奥斯曼商人、琐罗亚斯德教徒、犹太人,最后第七等也是最末一等便是波斯原住民,其他六个等级的人可以随意奴役欺辱他们。

    占领者的残暴统治也激起了波斯人民的反抗,一度引发了全国众多的起义,许多领军人物都声称自己是前沙阿素丹·侯赛因的儿子,或者是萨法维王朝早期君主们的后代。

    由于缺乏合作,再加上起义军高层领导的私心作祟,这些起义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被阿富汗人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将他们各个击破。

    但就在波斯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大潮当中,还是有数股地方势力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并随着阿富汗人势力在齐国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后,逐渐坐大,成为威震一方的地方“强藩”。

    在这其中,盘踞在呼罗珊地区的纳迪尔军事集团无疑是实力最为雄厚、地盘也是最大的地方割据武装。

    早在数年前,重新恢复统治的萨法维王朝因为暂时腾不出手来对付他,曾想以政治手段来收服纳迪尔,任命他为马赞达兰总督,并要求他来伊斯法罕觐见阿巴斯三世。

    但狡猾的纳迪尔却对帝国中央政府一意推诿敷衍,既不明确拒绝此项任命,但也不来伊斯法罕觐见沙阿,继续盘踞在呼罗珊,还不断招兵买马,攻略周边,以积聚自身实力。

    未几年,纳迪尔还不顾帝国诏令,带兵攻入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收降部族数十万,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隐隐形成与帝国中央政府割据对抗的局面。

    更让萨法维王朝忌讳的是,这个纳迪尔居然还收留了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还以他的名义不断招降收纳周边“不服王化”的地方武装和部族武装,并将他们的触手延伸至塞姆南、戈莱斯坦、马赞达兰和亚兹德等几个周边省份。

    若是任由他这般继续扩张下去,定然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并最终割据东北,形成与帝国遥遥对峙的局面。

    故而,帝国沙阿遂决定予以武力征讨,引大军攻入呼罗珊,击杀纳迪尔,俘虏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完成帝国领土事实上的统一。

    可能是为了避免齐国人的势力在这次平叛战争当中,顺势又延伸至呼罗珊地区,阿巴斯三世接受宫廷中“有识之士”的建议,决定不借助齐国驻军的力量,完全以帝国新军和各地征召的武装部队为主,实现该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

    1731年6月15日,四万七千余波斯军队兵分四路,陆续汇集于塞姆南东北方一个叫做马亚梅的小镇,与纳迪尔三万五千余主力大军迎头撞上。

    因为武器装备占优,人数也超过对方,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纳迪尔竟然没有留守马什巴德以逸待劳,反而率军主动出击,这使得波斯军主帅加耶迪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他拒绝了随军齐国参谋提出的固守营垒、以己方犀利的火力优势消耗敌人实力的建议。

    他命令兵强马壮的两翼部队包抄围住纳迪尔军的侧翼,还让一支由四千人组成的骑兵预备队做好准备,在纳迪尔溃败的时候,迅速出击,活捉纳迪尔和塔赫玛斯普二世。

    部署完毕后,进军并征服呼罗珊之路已经呈现在加耶迪的眼前,帝国的最高荣耀、沙阿的封赏也将在他胜利班师后逐一实现。

    前锋小规模的战斗陆续爆发了,两支军队都在试探对方的情况,试图寻找一个对己方有利的位置和时机。

    如果双方实力悬殊,敌人会撤退,拒绝进行战斗。而一旦双方距离过于接近,撤退会比战斗更加危险。

    但在杀戮开始前的那一刻,士兵们会幻想、恐惧,甚至会惊叹、崇拜。

    将军同意开战,是为了用己方的牺牲和损失换取胜利的机会。

    士兵们也同意开战,即使会致残甚至死亡。

    为什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恣意挥洒青春和热血,也许还有对纪律的恐惧和对战利品的向往——将军允诺,一旦击败纳迪尔,攻占呼罗珊,将会让士兵们“放松”一段时刻,用于收取战利品。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属于一个集体,周围都是同伴,很多人是部落同族或亲属、多年的亲密伙伴。他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表现卓越,也做好准备为了同伴去杀人或被杀。

    在过去几年里,他们跟随齐国军队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现在面对纳迪尔,他们仍旧相信,也会如同以往那般,再次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此时的波斯军队不再像八年前古尔纳巴德战役中的王家部队那样身披色彩鲜艳的装备,也不像当年那些将领一样各自为政,而是团结坚定,对胜利充满信心。

    两支军队的对峙时间不长,在前锋小规模战斗爆发后的一个多小时,意外发生了。

    纳迪尔军没有固守阵地,也没有展开进攻,在双方主力进入战斗接触之前,他们开始向左侧撤退,那里是河谷的边缘、塔尔山隆起的地方。

    几千名勇悍的纳迪尔骑兵殿后,掩护撤退的部队。

    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队出击追赶,他认为纳迪尔对帝国军队的畏惧而准备试图逃跑,战斗胜负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击再追击,不予纳迪尔任何喘息之机,一直杀到马什哈德城下,一举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

    纳迪尔的后卫骑兵部队使用弓箭和火枪将帝国军队控制在一定距离之外,尘土飞扬中,双方不断周旋和战斗,尽管帝国军队步步紧逼,但纳迪尔军依旧在缓缓撤退,整个军势并未显露出溃败的迹象。

    纳迪尔利用骑兵的拖延战术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在高于河谷地势的塔尔山山坡上提前部署了重型火炮和轻型骆驼火炮(即小黄蜂)。

    纳迪尔亲自带领主力部队紧密聚集在火炮下方,严令保持安静、克制火力,直到帝国军队进入火炮射程范围,身体尽量贴伏地面,没有他的命令决不许开火。

    帝国军队声势浩大地杀过来了,“战场上的冲动让他们以为胜利就在眼前”。所有的部队主官谨遵主帅将令,中路和侧翼同时冲击,试图包围并从各个方向全歼他们的敌人。

    眼看帝国军队靠近了,纳迪尔军的火炮从山间开火,瞬间炮火轰鸣,无数的炮弹直接砸入帝国军队的中心,结果造成帝国军队紧凑的队形中“数百名士兵像黄瓜一样断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当侧翼的帝国骑兵部队冲锋逼近时,纳迪尔军竟然排列出严整的火枪队形,前方以两道木质拒马和无数的陷马坑阻住骑兵冲势,所有的火枪手统一打出了一波齐射。

    第一波射击永远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人都做好了射击准备,而射击过后腾起的硝烟会模糊视线,重新装填弹药后容易迷失方向。

    数百匹马和骑士应声倒下,在地上苦苦挣扎,后面的骑兵则踉踉跄跄进入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战场。

    帝国军队的前锋部队彻底失败了,他们未能冲进纳迪尔军的阵地。

    大炮和火枪持续不断地发射着弹丸,回声在山谷中重合,巨大的噪声已经让人麻木,纳迪尔军还在一次又一次向帝国军队开火。

    帝国军队的将军们试图挽回秩序,但炮兵部队被落在了后面,无法对前方混乱的部队实施炮火支援,不论是新军火枪手,还是侧翼的骑兵部队,簇聚在狭窄的山谷中,不断承受山坡上纳迪尔军炮兵的轰击,形势乱成一片。

    不得不承认,纳迪尔选择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并设置了一场完美的伏击。帝国军队空有兵力优势和先进武器,但在炮火猝然轰击下,且受困于地形的限制,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正午时分,帝国军队开始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死伤八千余人。

    纳迪尔的骑兵部队追击了十余里,再次俘斩四千余,后面为防帝国军队反扑,纳迪尔召回了骑兵,引兵缓缓退往一个叫做法鲁巴德的小镇。

    纳迪尔军在此休整了一夜后,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反而带兵撤回了马什哈德。

    据悉,在阵中督战的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曾力劝纳迪尔对败退的帝国军队予以衔尾追杀,一鼓作气打到伊斯法罕,推翻阿巴斯三世的统治。

    为此,他与纳迪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怒气冲冲地带领侍卫离开了军营。

    谨慎小心的纳迪尔明确拒绝了这位沙阿的建议,认为大军应该先行返回马什哈德,将这场伟大的胜利传至整个呼罗珊和赫拉特,以此彰显自己的声威,并招揽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装。

    在这场战斗中,固然是纳迪尔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和有利于己方的战场,但持火枪的步兵和重型火炮是纳迪尔军的致胜关键。

    早在齐国军队进入波斯境内,以凶悍的火炮不断击败吉尔扎伊人,并最终帮助阿巴斯三世收复伊斯法罕,纳迪尔就深刻意识到火器将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随后便将它运用到极致,不断击败周边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而开创出这般局面。

    在纳迪尔军,步兵是整个军队中最“波斯化”的部分。他的士兵们尽管出身各不相同,但并非全部都是雇佣军。

    骑兵大部分是部落成员,很多人还是非波斯裔(甚至还有些人是非什叶派信徒)--阿夫沙尔和恺加部落的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干草原土库曼人、阿卜达里人及其他。

    步兵主要是来自呼罗珊农业地区的定居波斯农民和年轻的城市居民,他们同样地在纳迪尔统领下,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表现出难得的进取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此次马亚梅会战,纳迪尔战胜了强大的帝国军队,毙伤俘帝国士兵超过一万三千余,震动了整个波斯,并在奥斯曼、阿富汗、布哈拉、俾路之,乃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萨法维王朝的中央政府似乎并非像表面上那般强大,帝国军队也没有传说中那般战力强悍,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战场,布置好针对性的战术,纳迪尔军是可以战胜他们的。

    随着这场战役的胜利,纳迪尔在呼罗珊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此前,那些来自阿富汗和布哈拉的部族来投顺只是畏于纳迪尔的军事威胁,不得不选择与他合作,奉献出部族里的战士供他驱使。

    那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纳迪尔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马哈茂德,将会带领他们沿着吉尔扎伊人的曾上演的剧情,再次掀翻萨法维王朝,继而征服这个古老的帝国。

    十年前,谁又能想到,马哈茂德仅带领一万余部族武装就能打穿整个帝国,并在古尔纳巴德一役中,重创帝国军队,最后攻陷伊斯法罕,俘虏帝国沙阿。要不是齐国人横插一脚,说不定就彻底完成了改朝换代,实现阿富汗人统治波斯的宏大目标。

    而现在,纳迪尔的实力比昔日的吉尔扎伊人更为强大,军队规模超过五万余,不仅有彪悍的骑兵,而且还有大量装备火器的步兵,更兼据有广阔而富饶的呼罗珊地区倚为根基。

    如此雄厚的本钱,纳迪尔自然也生出几分野心。

    嗯,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也。

    不过,萨法维王朝的身后站着的是印度洋地区霸主齐国,由不得纳迪尔不为之谨慎从事。

    不过,在纳迪尔看来,齐国人来到波斯,所图不过商贸之利,断不会为了萨法维王朝跟自己拼个你死我活。

    倘若,自己能取而代之,许以齐国重利,他们必然会改弦易张,像支持萨法维王朝一样,掉过头来扶持自己。

    所以,在打赢了马亚梅之战后,纳迪尔决定跟齐国人私下接触一番。就算不能让他们改变立场站在自己一边,那也务必要使齐国人在未来的波斯内战中保持必要的中立。

    (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589/1589476/11110888.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