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第256章 哲宗帝平衡朝堂,中山王告祭太
第256章 哲宗帝平衡朝堂,中山王告祭太庙
大宋如今的朝堂格局相当的微妙。
虽然大宋与读书人共天下,但是读书人们有一个特别不好的“臭毛病”那就是“朋党”。而朋党坐大之后的最强形态那就是“门阀”。
文官的朋党,武将的藩镇,都是历代皇帝的心病。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以前的皇帝可以拿外戚,宦官,武将来制衡那些世家。
但大宋自杯酒释兵权后,便让武将失去了在朝堂上和文官们相互制衡的能力。而鉴于隋唐的弊端,大宋也是严格禁止给予外戚和宦官太大的权力。
而皇帝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则是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勋贵集团。
而勋贵集团的组成,便是开国元勋为主,皇室宗亲为辅,然后再夹杂一些诸如驸马都尉在内的小外戚。
而为了巩固勋贵集团的力量,勋贵们便经常在内部通婚。比如东平郡王府的柴太妃是商王府的郡主,小王妃钱氏是邓王府的郡主。
而商王府也是一样,商王妃是帝胄,世子妃是东平郡王府的郡主。
忠孝王府的老王妃的祖上是大宋开国功臣威武郡王石守信。而世子妃也是东平郡王府大郡主。
正是这错综复杂的血缘姻亲关系,组成了勋贵集团牢不可破的联盟。虽然勋贵集团内部有相互的“鄙视链”,但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大事上,大家还是非常团结的。
因为勋贵集团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一体的。
文官们无所谓,大宋没有了,他们还可以给大元,或者其他的什么政权做官。就拿赤壁之战前的东吴举例。鲁肃曾言“众人皆可言降,唯主公不可言降。如我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之官位。”
正因为这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因此历朝历代的文官集团大多都很撕裂,忠心的是真忠心,但卖主的却也会毫无道德障碍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过大部分都属于后者。
但是勋贵集团不一样,国家才是勋贵集团的根本。只有大宋皇帝在,大宋在,他们才是世袭贵胄“老贵族”。若是没有了大宋,那么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们的祖辈是为这个国家流过血负过伤的,他们自然看不惯这些靠着十年寒窗就一举成名,和他们同居庙堂的“书呆子”了。
而正是因为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的相互掣肘,才保障了大宋如今的局势稳定。而皇帝要做的就是好好平衡好这两股力量。
而哲宗擢升赵穆,除了有拉拢他,重用他的心思在。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平衡朝堂的势力。
自从王安石死后,朝中的大权则被宰相司马光为首的文官集团独揽。哲宗虽然尚未正式亲政,但也隐隐感觉到了文官们的力量太大,他这个皇帝有些指挥不动了。至少很多议题,文官集团都给他驳回了。
哲宗在见到赵穆之前,就曾经同众人商议过不再给西夏和辽国岁币的事情。但是文官集团过惯了安稳日子,他们当然不希望战端再开。于是纷纷给哲宗谏言,然后就扯什么天下苍生为重的鬼话。
还有就是关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王安石新法虽然有利有弊,但其中的几项也侵害了他们这些“金榜题名新贵”的利益。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刚刚戴上乌纱帽,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和家族谋福利,就碰上改革,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但是勋贵派对于新法的看法倒是较为平和。
这一派人的主要收入是“食邑”的皇帝赏赐的田亩,那些食邑万户的勋贵们,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做,都有大笔的银钱进账,加上皇帝赏赐他们一点田产,他们吃着“铁杆庄稼”自然也不屑去与庶民争利。
反正又不是看自己的福利待遇,因此他们对朝廷改革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不过近些年来因为东平郡王等老一辈勋贵的逝世,勋贵集团的影响力已经大大折损了。虽然还不到失衡的时候,但相较起文官集团来已经有些势微了。
因此哲宗在考虑之后,便打算给勋贵集团注入点新鲜血液来平衡朝局。
而赵穆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一方面赵穆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个酒色之徒。而他却也很有能力,立下了大功劳。加上哲宗想拉拢他,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下,哲宗便屡次破格提拔他,最终将他擢升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为赵穆的晋升符合勋贵集团的利益,因此那日在朝堂上忠孝王才力排众议,支持哲宗册封赵穆为王。
只不过赵穆现在还没有真正感受到这朝堂上诡谲的微妙气氛。
赵穆起身后,哲宗便对身边的太监使了个眼色。于是太监便开始宣读对赵穆的册封圣旨。
这圣旨写的十分的繁杂,先是一大套可有可无的场面话后,最后才宣布擢升赵穆为中山王。
尽管大家知道结果,但众文官们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就在半个时辰前的朝会上,司马光和苏辙还曾经劝哲宗收回成命,将赵穆改封为郡王。将“中山王”三个字中间加一个“郡”字,改成“中山郡王”。
但哲宗这回可没惯着他,哲宗说他已经请示过太后和太皇太后了,她们两人“从大局出发”都同意了这件事。说大理国用嫡公主和亲大宋,大宋自然也不能辱没了人家。亲王给不得,一个嗣王还是可以的。
有了太后和太皇太后撑腰,面对司马光的时候,哲宗也硬气了很多。
听到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同意了,司马光和苏辙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随后也就不触这个霉头了。乖乖的闭上了嘴。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赵穆便跪接圣旨和王爵印信。赵穆当众谢恩后,便捧着圣旨和印信转身出了大殿。
而朝堂的册封结束了,哲宗也就宣布散朝了。各部堂官们都各自回自己的岗位。
而赵穆则是乘车前往了太庙。进行册封之后的祭礼环节。宗正寺的少卿和礼部的官吏先赵穆一步来到了太庙。
而在太庙的御阶上,柴太妃早早的就等在了那里。
赵穆下车之后,手捧着圣旨和印信,随着礼乐声的奏响,一步步的迈上太庙的神道。
等来到太庙的中段的时候,赵穆将圣旨和印信放在了当中的祭台之上,而这祭台上摆着一个牌位,这个牌位不是别人的正是自己父亲东平郡王赵德的。赵穆这第一拜便是拜亡父,告知亡父这件事。赵穆恭敬地行了跪拜礼。
随后赵穆继续手捧圣旨印信,慢慢的走到了第二道玉阶之上。之后便再度将信物置放在供桌之上。
而站在旁边,一袭华贵礼袍的柴太妃此时也跟着赵穆跪了下来。母子二人恭恭敬敬的行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而这个大礼则是告慰大宋先帝和诸位列祖列宗的英灵。
母子二人在祭拜完毕后便各自起身。
见到母子二人起身后,宗正寺少卿便捧着大宋的宗族世谱来到了两人的面前。
(本章完)
(https://www.wshuw.net/1509/1509748/11110887.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