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八章 永州之野稻花香
八月的风,干燥而凉爽,人们的心情也随之爽朗起来,没有潮湿闷热的夏日里那种雾躁感。
这些风从北方的草原吹来,跨过了秦岭,越过了淮水。
永州之野,数不清的草木果实成熟。
乡间的稻田中,生产队的劳力们正在忙着收割稻谷。
农夫们光着上身,赤着脚,在依然有一层潜水的稻田中割刀。
稻田还是那些稻田,但是割稻的心境却不同了。因为脚下的田已经是他们自己的。
发下来的稻谷可以全都收进自家的谷仓。
这都要感谢华族的政策。
稻田中,春天放下的稻花鱼已经长到半斤重。
一条条滚圆滚圆的,不时会被农人的大脚吓得到处乱窜。
在地头的一处斜坡地上,两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子,点燃了一捆晒得焦干的豆杆,等到一捆豆杆烧完了。
两人将燃烧的灰烬汇拢到一起去,然后将手中用辣椒和盐巴腌制过的稻花鱼放在余温尚在的灰烬上烘烤。
“惠甫啊,其实我一点都不担心此战的胜负。咱们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胜负已定。”董良将手中的稻花鱼在火堆上转了一圈说道。
赵烈文今天莫名其妙地被董良拉到田间吃现抓的稻花鱼。
他觉得董良绝对不会仅仅想要吃鱼。
大战马上就要开始,董良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到军营里走一圈吗?
但是董良却带他来到了田间,永州位于五岭山脉上。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这里多山,大部分的农田都是梯田。
人们的农业活动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馈赠。
经过千年的建设,这里的梯田从建设到灌溉都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董良看着农人们丰收的时候脸上那种幸福的表情,顿时就有了战胜一切的信心。
“元首,您放心吧,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错,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挡住我们。”
“是没有人能够挡住我们,挡住我们的只会是我们自己。咱们华族创立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很多事情和人都需要时间的积淀。”
董良专心地烤着手中的鱼,脸上却有一丝没落。
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但是一些事情根本不会等着他。而且时间拖得越久,问题也就越加的复杂。
“惠甫,打湖南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收编一部分湘军,他们的兵源还是可以的,都是贫苦的良家子,咱们的政策不见得比曾国藩给的么,只是要注意规模。”
收编敌军,这是董良想到的一个争取时间的办法。
阻碍护卫军发展的只剩下时间了。
他刚刚带着林凤祥去看了广西支队。
这支队伍是以收编的太平军作为骨干建立起来的。
虽然才训练了两个月时间,但是已经有强军的气势了。
曾立昌这个人带兵能力不错。
确实如同林凤祥所说的那样沉稳持重。
本来董良担心这支军队半路出家,军纪可能会有问题。
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
太平军的军纪堪忧,是因为他们没有统一的成文军规。
军队的军纪全看统兵的将领到底是否重视。
但是护卫军走的是正规化、标准化的路线,从征兵到训练,再到作战都有明确的规定。
护卫军每天除了训练,还要花一定的时间用来学习。
士兵们要学习军规、学习操典,学习作战手册,在此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认字。
所以护卫军每个纵队都有一个训导主任,在纵队中仅次于司令、参谋长,比副司令的级别还要高。
他统管全军的文化、思想教育,核算上报军功奖惩。下面的大队、中队训导员都归他直接管理。
而中队和大队的训导员就具体负责这几项工作。
为了培养训导员,华族总司令部专门在福州开办了陆军政治学校,与陆军军官学校并列。
曾立昌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对总司令部给他配的训导主任非常尊重。
广西支队中的各级训导员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当董良到了广西支队之后,发现这个支队与华族其他正规军毫无二致。
林凤祥见到那些昔日的手下,似乎都不认识了。
“元首,我其实也有这个打算,咱们接下来要入云贵,或者入川,都要经过湘西。”
“那里多是山地,我们从福建带来的兵虽然也熟悉山地,但是两边的气候不同。属下认为,不若在湘西就近招兵,对七、八、九、十,四个支队进行扩充。组建四个纵队,作为入滇和入川作战的主力。”
“湘人耐苦战,确实是不错的兵源,曾国藩能够练出湘军这样的劲旅,咱们也可以练出一支强大的西军来。”
董良继续说道:“惠甫,这次战事结束,你要暂时回到总司令部工作,将参谋本部给搭建起来,这次大战,多注意一下,看看有哪些将领适合作为总参候选对象,另外,你要从现在的几个支队中挑选出一个可以总揽西南战事的人,占领湖南之后,咱们就在西南打开了局面,接下来的战事会一直持续下去,你要知道,在西南方向,还有一个我们最大的敌人。”
董良手中的稻花鱼已经烤得焦黄,一股混合着田园气息的香味飘散开来。
他将鱼收了回来,撕掉上方烤焦的鳞片,露出了里面鲜嫩多汁的鱼肉。
调料中的辣味、咸味、香味已经完全与白嫩的鱼肉混合在一起。
“元首说的是英国人吧,想必我们打穿西南之后,英国人与沙俄的战争应该也要结束了。”赵烈文说道。
董良点了点头,在护卫军中,只有赵烈文的战略眼光能够跟的上他的思路。
“是啊,沙俄虽然很大,但是毕竟是一个农业国,一个农业国与工业国对抗。就像是一台手工织布机与一台机械动力织布机比赛织布一般,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董良打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比方。
“惠甫,你知道英国人的软肋是哪里?”董良问道。
“应该是印度地区吧,不是说印度是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吗?”
董良点头道:“是的,就是印度地区。印度地区,有人口、有资源、有市场,英国的工业发展得这么快就是依赖印度殖民地的不断输血。”
印度地区对英国这么重要,自然也就是他们的软肋之所在。
在另外一个时空,一战时的德国就搞出一个远征印度的计划。
他们知道只要印度乱了,英国人也就完蛋了。
这个计划鲜为人知,但是确实存在,1914年,有将近八千海外锡克人被德国人忽悠回印度参加圣战。
德国人还搞了艘叫“拜恩号”的大船开往东方,上面有50万把左轮手枪,10万支步枪,两部无线电台,不过这艘船被开战之后突然反水的意大利人给扣了。
德国人还派了一个使团到阿富汗,游说阿富汗埃米尔进攻印度。
当然最后都失败了,要不然,一战的历史真的可能被改写。
德国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董良自然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一战时候,英国人对印度地区的控制已经相当的强。
但是现在,英国人的印度的殖民还没有那么深入,英国人主要的控制区还是恒河流域,印度南部还有很多土邦处在独立的状态。
如果董良没有记错的话,这几年还发生过大起义。
在历史教科书上就有,似乎是某个土邦女王统领的。
而董良的计划是从云贵高原南下缅甸,先解决行将就木的缅甸,然后再去与英国人打陆战。
跑到印度洋上去与印度人海战,短时间内董良是不敢的。
但是陆战,华族怕过谁?
说到沙俄,赵烈文想起一件事情,于是问道:“元首,听说最近卓司令在远东打了一场胜仗,收复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真是壮我国威啊。”
董良笑道:“确实有那么大的土地,但是那里都是荒原,而且只是暂时的,沙俄人还会卷土重来,以后那里有的是仗打,但是规模不可能太大,沙俄人还做不到将几十万军队送到远东来。”
赵烈文也知道极北之地的气候,他点头道:“那是自然,沙俄人要是能够做到那样的话,除非他们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铁路。”
赵烈文对新事物接受非常强。
他已经意识到,铁路的出现对军事带来的巨大变革。
“铁路?如果再给沙俄几十年时间,他们真的可能修成这样一条铁路,不过到那个时候,沙俄人的胃口就不仅仅是西伯利亚和远东了。他们甚至会想一口吞掉咱们华夏。”
董良冷哼一声,他知道另外一个时空,沙俄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北,他们甚至与扶桑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特打。
真的是何其讽刺!
“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出现,这条铁路要修,也要是咱们去修。”
董良补充道。
华族要是能够修建一条从重要到欧洲的铁路,那么是不是说华族就可以从陆地上打到欧洲了呢?
其实真的有这个可能性。
董良现在对铁路的重视可以说超过了任何国家。
他知道,以后华族的铁路需求到底有多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华族必需要提前做好铁路人才的储备。
董良甚至将现有的铁路人才组织起来,在福州创立了华族铁路学校,以培养自己的铁路工程师。
这次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就有很多是准备到普鲁士和英国学习铁路营造的。.
(https://www.wshuw.net/1494/1494222/109680107.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