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怒海覆清1852全文小说 > 第九十六章 立文庙祭轩辕

第九十六章 立文庙祭轩辕


  通常情况下,台风几天就过去了。

  除了留了一地的枯枝败叶,它对八重山群岛的影响并不大。

  现在华族朝气蓬勃,从上到下都充满了干劲。

  他们不会浪费一点点时间。

  虽然明知下一场台风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到来,这些人还是奔赴自己新的家园。

  利用之前猫台风的时间,董良与向邦、刘峰良已经敲定了各个生产队的人员分配以及生产队所在区域。

  ……

  临时安置区。

  王翠翠一家与其他人一样领到了自己的华族公民证。

  上面有自己的出生日期,样貌特征,还有一个居住地址。

  “王翠翠——女——黄帝历4531年生人——家住西表岛华兴大队三组,样貌特征……”

  “翠翠,咱家所在的华兴大队距离上原港不远,就在上原农场的边上,这里有龙源河的一条支流经过,已经建起了水坝,至少能够开垦上万亩田,要是开梯田的话更多。”

  龙源河是西表岛的主要河流,也是琉球的第一大河。龙源河是它的新名字。

  陈得利假借发放公民证的机会又跑到翠翠的面前献殷勤。

  “阿利,是我家,不是咱们家,你家分到哪个大队?这大队的称呼蛮奇怪的呢。”

  “这有啥,以前咱们老家不是也叫过村子,也叫过都和里嘛,就是一个称呼。还有我家也在华兴大队,咱们自然还在一个大队,而且是一个组。”

  “阿利啊,咱们家能够分多少地啊?”王老汉听到土地,赶紧凑了过来。

  王老汉原本就已经好转,经过向英的诊治之后,已经能够能够下床活动。

  “呦……王叔,看您的情况,是大好了吗?”

  “嗯,差不多可以下地干活了,这来之前可是说好了每家分地的啊。”

  “这个当然,王叔,咱们元首说话那是一个唾沫一颗星。元首说了,每家有多少劳力,能够种多少田就分多少地。这你种不完,地放在那里也浪费不是?”陈得利道。

  “嗯,这个自然,我老汉一个人侍弄五十亩地没有问题,还有小虎能帮我忙呢。”

  “爹,我不种地,我要去讲武堂去,我要参军。”

  “啪。”

  王老汉一个大比兜抽过去,好在因为身体刚好,力量还不大。

  “当兵,我王家就你一个独苗,你当个什么兵?”

  陈得利忍住笑,拉着翠翠走到一边。

  这小舅子甚是烦人,早就该被教训。

  “利哥……”翠翠欲言又止。

  陈得利听到阿利变成了利哥,知道翠翠八成又有什么事情。

  “有什么事情,你说,这西表岛上还没有我陈得利办不到的事情,要是我办不到,那么就只有元首才能办到。”

  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男人总是喜欢通过吹牛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这一点在恋爱期的男人身上更是明显。

  “利哥,我想弄一台织布机,这里有人会造吗?”王翠翠用手搓着衣角,显得有些害羞。

  “嗨……我当是什么事情,咱们岛上要建一个纺织工坊,这个归我管,以后你就去那里织布好了。我跟你说,咱们的织布机可是元首设计,非常厉害,等以后还要给你们配蒸汽机,就是不需要人力的那种……”

  陈得利又开始吹了起来。

  上原城堡下方的一栋房子现在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西表岛行政公署”。

  刘峰良现在就在这里办公。

  他看着手中的纸条,上面写着“华兴、华强、华富、华美、华立……”

  摇了摇头,元首的品味还真是……

  用一支粗大的毛笔,沾上树漆将这些名字写在牌子上。

  这几天,天气不错,元首准备给各个生产大队授牌。

  整个八重山群岛的两万多人都将聚集到上原港。

  在上原别墅下方宽阔平坦的码头上足够容纳这些人集会。

  届时,这些华族公民,无论是汉人还是琉球人都会被打乱分组,按照一定的比例,安置进各个生产大队。

  那些渔民出身的百姓会被安置在靠近海边可以出海捕鱼的生产队。

  当然了,并非所有人的都分在生产队。

  还有一部分人会在工坊区担任全职工人,这些人会居住在潜龙城或者是工坊区边上的宿舍。

  刘峰良写的别扭,他觉得董良起的这些名字有些土气。

  不过董良却说这样有利于他们将华族给记在心中。

  每个人出门念叨最多的就是自己大队的名字。

  董良这么起名就是让这些人反复告诫自己是华族的人。

  刘峰良很想看看一个简单的名字是否有这样的魔力。

  他抖动手腕,一个遒劲有力的“华”字出现在木牌之上。

  刘峰良写得一手好书法,就连向邦都佩服。

  两人这段时间在一起共事,互相切磋学问,倒是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

  董良此时正在办公室中对十几个读书人交代事情。

  这里有董良掳来的县城教谕,还有几个是向邦手下的书吏。

  向邦本人也在。

  “琉球方言晦涩难懂,又没有文字,没必要保留,我的意思是岛上今后就通行闽南语好了,正好闽南语也是琉球官方用语。因此让原本生活在岛上的人改说闽南话,并不是太难。但是初期的话,咱们还是要去教一下这些人。”

  董良今天找向邦过来就是讨论统一语言的问题。

  既然要将这些人混在一起生活,那么就势必要统一语言。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社会性动物,联系群体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言。

  其实,董良早在沙滩宣言的时候就已经让向邦注意让岛民学习闽南语。

  因为岛上本来就有一些会闽南语的岛民。

  之前迁来这里定居的华人基本上都是闽南沿海地区的百姓。

  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

  向邦只要让岛民向这些身边的华人学习就行。

  董良觉得现在的速度还有些慢,于是他将这些读书人召集起来,准备将他们派到各个生产大队去开扫盲班,让这些华族公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快语言的统一。

  等到几个文人出去之后。

  董良转向向邦。

  “向大人,还记得我上次与你讲的现在的三大文明吗?西方文明又可以叫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又可以成为伊斯兰文明。他们的文明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宗教将文明之下的不同文明联系起来,而我们却没有……”

  向邦知道董良是将他当做琉球人的代表,才与他商量这些事情。

  “元首,其实咱们也有统一的宗教,那就是儒教。按照您说的华夏文化圈,包括安南和扶桑人,他们的读书人读的也是儒家经典,百姓遵守的也是其中的教义。只是咱们没有那种强制性的祭祀仪式。”向邦道。

  董良并没不反感儒家文化。

  作为一种学问,他原本是对诸子百家的集合,只是后来被理学带偏。

  汉武帝还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是大汉一样成为强汉。盛唐是依然是以儒治国。

  所以说,明清的衰败并不一定是儒家文化的问题。

  而是因为两朝,尤其是满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儒家文化不断阉割,让百姓奴化。

  儒教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儒释道,经过了几千年融合,相互之间已经共通,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内核。

  “元首,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各地树文庙与轩辕庙。”

  “文庙教百姓做人的道理,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轩辕庙让大家祭祀共同祖先,维持我们注重传承的风俗。同时也告知所有的华族百姓,我们都是同出轩辕门下,增强向心力。”

  董良颔首,向邦的建议非常合他的意。

  让轩辕作为华族的祖先,使得华族以后团结融合整个东亚各个族群具有可操作性。

  因为轩辕的时间足够久远,覆盖面更广。

  《史记》中就说匈奴是黄帝后裔。不管是真是假,拿出来给那些百姓自己看,总还是有说服力的。

  华夏那么多的古籍,不管正史还是野史,要证明东亚这旮瘩生活的民族是黄帝后裔,问题都不大。

  这样董良立族名为华族,祭祀轩辕,采用黄帝纪年就能够形成一套体系。同时也为华族今后的扩张提供了法理基础。

  【作者题外话】:这章不是很好写,有些内容存在争议,历史界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董王知道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好好提,千万别喷,董王脸皮薄。比如说儒教的性质,大家都可以讨论。读书是一种乐趣,讨论也是一种乐趣。


  (https://www.wshuw.net/1494/1494211/110520171.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