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西川欲晓1909在线阅读 > 第459章 叛逆的八旗子弟

第459章 叛逆的八旗子弟


  "贵州太穷,我认为沒必要去,现在要去的地方很多,汉中、川西坝子、重庆府、龙安府哪里都是好地方哪里不能去。"

  有个叫老方的忧心忡忡:"我认为如果我们还像这样单打独斗。恐怕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

  老方在大清时在总督府任过职,是颇有能力之人,现在成了这群人的智囊。

  赵逊知道他的能力,因此问题:"老方因何此言。"

  那老方沉吟一会道:"当前在我们这个地方还尽是机会,但是也只有几年好光景,随着情况的变化,我们会越来越难。"

  "在大清的时候,陕西,山西的商人就在西川就扎下了根。现在西川的投资环境好,又引来大量的陕西、山商人。"

  "现在陕西,山西、湖北、南洋华侨的资本进来会大量进来,同我们争抢饭碗,比起他们来,我们不如这些商会团结,现在遍地商机问题还不显现,随着大量资金的进入,我们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

  "还有英法等列强对仁义社的态度也在软化,只要列强的资本进来,那可是天量的资本,再加上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生产的成本更低,他们的产品也会大量进来,利用生产规模占领各个领域,我们在竞争中会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你们大家看过《资本论》没有?我是仔细研读过,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的会发生经济危机,那时他们会极需销售市场,

  我们西川四千多万人,加上贵州、昭通、汉中和藏区,仁义社控制的人口已达5000多万,辐射周边的人口更多,西川地区号称天府之国,自来是富庶之地,也是一个大市场,列强会放弃吗?

  他们当然不会放弃,他们过来抢,又打不过仁义社,根据我收集的资料推断,列强会很快对我们这个地方大量投资。

  这些老牌帝国主义进来,以我们现在一盘散沙的商会如何抗得住人家吗?

  现在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把资金汇在一块儿,拿下几个大型的项目,再学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先进技术,否则在我们吃亏第一波红利以后,将无法与别人竞争。

  赵逊在边上听得连连点头。满人和前清官员看来还是有视野开阔之人。

  在赵逊任西川总督时,那时官员虽然口中要维新学洋人,可是每进一步都特别难,总是阻力很大。

  现在才过去三年,人们的思想就变化这么大。这仁义社到底有什么魔力?这么快就改变了这些人的思想。

  此时又有人叹道:"你说的这些都对,可是这些先进的观点先进的技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光靠我们这些老人是不行的。"

  "仁义社说过,人才是重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本,大家看今天到会的。都是一些老家伙,都没看见一个年轻人,我们去开彊扩土,谁去冲锋陷阵昵?难道要让我们这些老骨头去吗?

  一席话让这些老骨头叹了气,没办法呀,仁义社太吸引年轻人,他们全跑到仁义社那里去了,哪还管家里的生意。

  想到自己的儿女,个个都唉声叹气。

  "仁义社好是好,就是把娃娃教得不成样子,我那读小学的儿子,前几天回来,居然把辫子剪了,把我气得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一棍子就想揍死他。"

  "结果他一害怕说是同学给他剪了的,我一气之下跑到学校里质问老师,不是说信仰爱好自由吗?你们剪我儿子的辫子做什么,我了解以后才知道,哪里是同学给他剪的,就是他龟儿子自己剪的。"

  边上的人都摇头,说起自己的子女,这些人就一肚子苦水,但倒苦水的同时又露出一丝自豪。

  "我这生意做的好好的,好多都需要人气管理,我说儿子大了可以帮帮忙,居然偷偷离家要跑去当兵去了,你说我找谁说理去,要是战场上有个三长两短,你叫我咋个办?"

  有人道:"现在的年轻人都被仁义社洗了脑,这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我还不能说一说,一说他道理一套一套的,我还说不过他,再一说急了甚至就离家出走,要在以前我们还可以告他个忤逆之罪,只是现在没这个罪了。"

  他们都在吐槽自己的儿子,仁义社把他们儿子的心拉走了,根本没人愿意继承自己的家业。

  赵逊早就了解到,仁义社的这一套宣传理论,还有现在一连串的胜利,早就让原来观望的读书人放弃观望,拼命加入仁义社。

  最早加入仁义社的那一批读书人人,经过培养和锻炼,早就成了仁义社的中流砥柱。

  曾是峨眉小学堂校长的周怀明,曾是个秀才,现在成了成都府知府,也进入了中枢。

  郭向荣这种中学未毕业的,仅二十岁就主管全区的宣传。

  还有原随名山知县投降的师爷潘景琦由于政绩突出,已出任叙府知府。与他原来扶持的主公安润宸官职齐平。

  甚至有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胥吏、仆人,只要你有本事,都被委以重任。

  有了上升通道,更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样也影响了广大的青年。

  现在,域外的读书人都在往西川跑,还别说那些本地的读书人。

  短短几年,西川识字率是大大提高。

  红宜、萧红、吴梦婷、红云、柳华秀、田秀英等一大批女人纷纷身居要职,更是做出了榜样,让广大妇女看到了前途,一大批富家女子也纷纷走出家,投身仁义社的洪流之中。

  仁义社是不拘一格用人材。

  在仁义社的吸引下,那些满怀热烈的儿女们纷纷投入人义社,使那些富户们的继承人出现断层。

  赵逊总算是从对仁义社的了解又深了一层。

  终于到了开席时间,大家纷纷落座。

  就是坐在席上,大家的讨论一直没终止。

  席上有人向赵逊建议,让赵逊把家安在西川。

  “赵老,你是没看到在《三江高报上》国际时事上的分析,现在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就这两、三年就要发生列强之间的战争,那时你在青岛一样不安全。"

  "还是这里好,你弟弟的安眷就在这里,你来这里对他们还是有些帮助,他们孤儿寡母的我们外人也不好插手。

  “是啊,赵老,就凭这里没有一家烟馆你就应该来西川定局。还别说这里安全”

  "其它地方遍地烟馆,一不小心家里就染上了鸦片,那时叫天天不灵,还别说这里教育、医疗设施、治安都很好,所以还是把家迁这里好。"

  许多人都这样劝,也让赵逊有了想法。

  “谢谢大家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一下。”


  (https://www.wshuw.net/1493/1493519/109255412.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