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明破晓最新更新 >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

第815章 帝国存亡(三)


      斯大林习惯性的要求部下们完成任务,很少会向部下们做解释。不过基洛夫的这个问题还在斯大林的允许范围内,所以斯大林并没有回答自己对德国的判断。因为苏联红军的现状还没办法让斯大林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斯大林看来是一件工具,用来保护苏联现阶段和平的工具。从内心而言,斯大林是希望击败德国,从而控制整个东欧,并且掌握中欧这个进入西欧的桥头堡。

      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军事实力在纸面上非常强大,在一部分红军将帅的描述中,苏联红军足以击败德国。同时,在另外一帮红军将帅的描述中,苏联红军自身充满了问题,并不足以击败德军。这种“能打又不能打”的叠加状态,让斯大林没办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基洛夫看斯大林没有开口,也知道自己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妥。苏共政治局内对于战争的态度并不统一,或者说很统一。所有苏共政治局委员都想打胜仗,所以一部分委员认为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实力可以击败纳粹德国,一部分委员认为苏联红军现阶段的实力不足以击败德国。在基洛夫看来,苏共政治局内已经形成了对法西斯集团开战的共识。至于战争能打成什么样,基洛夫也不确定,他只是觉得当下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作为评价。

      正在基洛夫思考之时,斯大林问道:“基洛夫,你觉得德国是否认为能够击败我们?”

      基洛夫用比较温和的用词组织着语言,“总书记,随着军事技术的激烈变化,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评价当下的局面。西欧战役之前,谁也没想到德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对英美开战之前,也没人想到中国的海军竟然拥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德国应该认为自己能够击败红军。”

      斯大林被基洛夫的话给触动了。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从1939年开始就没能准确预言任何一场战争。德国消灭波兰的战役爆发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拥有100万军队的波兰军队可以支撑半年。西欧战役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德军会再次把战争打成一战那样的消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红军总参谋部认为中国海军面对英国海军的时候,会打的非常艰苦。

      现阶段的斯大林已经不愿意关注红军总参谋部对苏德战争的预测,却又不得不去关注苏联红军内部互相对立的评价。

      “基洛夫,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斯大林询问起自己最认同的亲密战友。

      基洛夫倒是没有畏惧斯大林的愤怒,他率直的答道:“总书记。到现在为止,红军虽然在军事发展方向上跟上了变化的方向,但是红军并没有研究出属于红军的军事技术理解。所以红军跟上了方向,却因为缺乏军事理论支撑,所以在军事道路上很迷茫。”

      说完这率直的评价,基洛夫看着斯大林的表情。就见斯大林神色平静的继续抽着烟斗,只是咬着烟嘴的牙齿比平时更用力一些。这证明斯大林虽然不快,却还能继续听下去。

      基洛夫这才补充上一句温和的评价,“总书记,红军的同志们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在军事发展领域方面,或许是他们太想搞出完全属于红军的军事理论,所以不能完全吸收世界军事的前沿领域的新观点。”

      “……比如。”斯大林语气有些冰冷的问道,随即又开始抽烟。

      “我最近看了红军内部最近整理出来的何锐军事论文集。就红军对这些论文的注释来看,何锐早在1926年发表的《战场上时间与空间交换》一文,已经阐述了地空一体化作战的核心理念与作战模式。”基洛夫举了个例子。

      “1926年……”斯大林放下烟斗,神色似笑非笑,眼中闪动着有些危险的光。

      基洛夫知道斯大林会以KPI要求同志们,做不到就得滚蛋,拒绝滚蛋就会被清洗。这种无情的手段是斯大林被称为铁腕治国的原因。基洛夫不希望斯大林用事后算账的模式对付红军领导层,他继续说道:“斯大林同志,我认为现阶段是选择一种军事理念,以这个理念为核心来完成战争模式。之前红军内部已经发生过路线执行的成果不如预期而导致的大调整,又出现过一次过于保守而进行的大调整。如果外部条件使得苏联不得不选择战争,就请尽快决定红军的战争理念,至少是战争模式。”

      斯大林听完基洛夫的话,一时生出让基洛夫去负责红军军事发展方向工作的冲动。不过斯大林很快就按住了这股冲动,基洛夫的工作是负责作为斯大林的副手,帮助斯大林完成苏联经济建设工作。更直白的说,苏共中央认为苏联红军一线战斗部队的规模大概是600万,斯大林与基洛夫要完成一个能够给这600万红军提供充足后勤的经济体系。

      基洛夫说的“路线执行的成果不如预期而导致的大调整”,指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用先进技术兵器准备苏军,搞出来一支拥有强大进攻能力的强大红军的建军思路。斯大林在支持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建设这么一支红军的时候,可是在重工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巨量投入。

      事实证明,即便是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工业依旧没办法支撑这样的一支苏联红军。而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本人虽然很适合当军校校长,却不适合负责苏联红军建设的具体工作。在给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施展手脚的那几年中,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先按照他的军事设想去打造一支没有新装备的红军,让红军部队等装备。这种做法直接搞出来一支不接地气的红军。根据苏共中央调查,当时的红军基层甚至没学过如何挖掘现代化防御体系的战壕。这才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给撸掉了。

      基洛夫说的“保守力量反扑”,指的是之后撸了朱可夫上将的那次。其实斯大林知道朱可夫很大程度上属于替人背锅,因为当时斯大林所期待的是苏联红军能够对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总结整理,保留其优秀的部分。同时,针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缺点进行弥补。结果苏共传统的运动式办事,成了先打倒图哈切夫斯基,先彻底否定图哈切夫斯基的所有工作内容。为了阻止这样的砸锅行为,斯大林才出手再次整顿。

      经过相对平和的思考,斯大林觉得心情不错。有基洛夫这样出色的同志当作副手,斯大林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这样情绪的驱动下,斯大林问道:“基洛夫,何锐向我们提出准备与德国开战的准备。你认为何锐是出于何种原因?”

      基洛夫听到斯大林要他分析何锐,只觉得心头仿佛被压上一座大山。在过去20年中,由于中苏关系,尤其是中苏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基洛夫也越来越希望能够搞明白何锐,从而能预判中国的战略决定与政策制定。在研究何锐的过程中,基洛夫从一开始的莫名其妙,到后来的大为反对,再到觉得有些能用何锐提出的理论去解释何锐的决定。到现在的自叹不如。虽然从来不敢说,但基洛夫的确认为苏共里面无人能够达到何锐的水平。

      从何锐过往的各种决定来分析,可以认为何锐是个资产阶级改良派,至少也是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派中的走资派。但是何锐的决定与苏联各种政策不同,苏联的政策是为了建成一个确定的目标,譬如,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达到1840万吨。苏联就会为了完成1840万吨的钢产量进行产业的计划与调拨。

      何锐也搞五年计划,何锐的五年计划中也有硬性规定,但是整体来说,何锐掌握的是变化的方向,何锐的政策是将中国的资源投入到某个方向中去,让国家在这个方向上快速发展是何锐的治国手段。

      将中苏两国进行比较,斯大林建成了一座座水库,水库里面就是有计划中的那么多水,以供国家使用。何锐则掌握了一条不断变化的河流,用这条河流里面的水满足国家的需求。斯大林的铁腕是操控国家完成目标,何锐的铁腕是让国家在何锐规定的方向内运行。

      从两种治国模式的难度,以及中苏两国建设成就来看,基洛夫认为中国明显更成功,何锐明显更优秀。

      这并不是说何锐本人比斯大林更聪明,或者中华文明党比苏共更能干。而是掌握发展方向,需要对发展过程有着清晰理论指导,以及精准的判断。更直白的说,何锐在掌握河流之前,必须对这条河流有着明确的认知。虽然基洛夫并不知道何锐政府是怎么做到这点的,但是从结果来看,何锐政府到现在为止的成就令他钦佩。

      基洛夫知道自己不如何锐,心中的压力很快就被卸下。他按照自己对何锐的理解分析道:“总书记。何锐提出的建议,一定对中国最有利。而且何锐肯定知道,苏联一定会做出对苏联最有利的决定。所以何锐必然对苏联是否接受这个建议都做出了判断。如果苏联接受中国的建议,采取防御模式,我们的确有很大可能击败德国的进攻。如果苏联不接受中国的建议,如果遭到德国的进攻,我们也不会对中国抱有不满。”

      斯大林的目光明亮起来,他又拿起烟斗,开始往里面装烟丝。基洛夫知道斯大林唯一的爱好就是这口烟,所以斯大林唯一关注自己生活用品就是烟斗与烟丝。至于吃穿用住,斯大林的水平与普通苏联人民没啥差别。甚至还有点不如。至少普通苏联人民的卧室可比斯大林常年居住的办公室舒服一些。

      基洛夫暂时停下讲述,斯大林装烟丝的时候也得以思考。他从基洛夫的讲述中听出了基洛夫认为的重点,那就是“中国认为德国一定会进攻苏联”。这个判断已经解释了之前斯大林的一些疑问,比如,德国现在就苏联入侵伊朗的可能性向苏联提出严重关切。

      中国与德国相隔万里,中国看苏德战争的立场肯定和苏联不一样。苏联对苏德战争患得患失,中国只会关心是否爆发苏德战争。这么一想的话,美国这次派遣总统特别顾问霍普金斯来莫斯科,也是想确定苏联会不会主动想办法化解苏德战争。

      从中美两国的视角来看,他们都认为苏德两国之间的战争风险极高,苏德双方都有进行战争的意图。而中美两国各自的利益不同,出于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需求,中美两国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

      中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是不希望为苏德战争而消耗本国的力量。美国不希望爆发苏德战争,是不希望苏德战争爆发,使得苏联加入中国一方。

      想到这里,斯大林心中有些不快。他点起烟斗,抽了一口后问道:“基洛夫,你认为苏联与美国合作,是否更有利?”

      基洛夫从这个问题中感受到斯大林已经摆脱了最初的迷茫,开始从更高的战略层次考虑问题,心中着实欢喜。按捺住欢喜,基洛夫答道:“总书记,如果美国真的能够与我们合作,这种合作对苏联更有利。值得担忧的是,美国罗斯福政府一旦战败,这种合作很可能就此失败。所以,现阶段我们必须建立起超越我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起美苏两国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

      听了基洛夫的话,斯大林感觉自己完全掌握了霍普金斯有可能的来访目的。但想到这里,斯大林心中生出不忿的情绪。他又抽了一口烟斗,在芬芳纯净的气味问道:“基洛夫,你认为罗斯福有这样的政治理解力么?”

      基洛夫听出了斯大林的不满,不过基洛夫认真研究过何锐,所以对天下豪杰们有了更明晰的感受。何锐是人类,既然是人类,就不存在他拥有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能力。即便何锐再优秀,依旧受到人类本身可能性的限制。哪怕是与何锐有差距,世界上的优秀人物也不会比何锐差距太大。

      美国总统罗斯福能够通过推行新政,将美国从大萧条的冲击中稳定下来,这样的人物绝不会比何锐差太多。

      想到这里,基洛夫答道:“总书记,我期待罗斯福的政治智慧能够达到您期待的水平。”

      这句回答让斯大林很受用,他抽着烟,思维顺着基洛夫提出的思路快速整理。很快就让自己对局面的判断处于更高的层次。一直以来,斯大林都很想摆脱中苏贸易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即便不用达到主导中苏贸易的程度,至少也能够摆脱对中国工业体系的依赖。

      斯大林一直认为苏联红军的军事判断不准确,在中苏贸易商,斯大林自己的判断也和现实相去甚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大林本以为苏联可以趁着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从而摆脱对中国工业体系的依赖。却没想到,中国面对英美两国,居然没有进行总动员。只是靠提高了税收,就撑住了战争。

      更令斯大林感到不解的是,中苏贸易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中国的轻工业品产量充足,甚至没有因为大量工厂要为战争提供物资,而导致轻工业品的品质下降。

      反观苏联,为了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人口数量大增,城市人口也随之大大增加。苏联反倒从中国进口更多的轻工业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想到这里,斯大林忍不住说道:“基洛夫,我们需要利用中美两国的同时存在来平衡。”

      基洛夫听到这话,当即答道:“总书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平衡与中美两国的关系来对德国施压。只要这个平衡掌握的好,苏联可以通过阻止德国对苏联主动发动进攻,与中美一起构成世界新秩序的基础。”

      听基洛夫这么讲,斯大林内心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总书记,斯大林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只是点着头,敲掉了烟斗里的烟灰,“基洛夫,赶紧休息吧。明天你还要向政治局就西部的情况做汇报。”

      基洛夫躺在斯大林办公室里的床上,很快睡着了。斯大林却没睡着,他躺了一阵,依旧毫无睡意。便点起一带烟丝,思索着基洛夫提出的“苏美中”大关系。

      虽然基洛夫作为公认的斯大林的副手,未来的接班人,本就应该拥有国际战略视野。然而基洛夫的国际战略视野之深远,超出了斯大林的想象之外。尤其是基洛夫说出他的观点,其实是误解了斯大林的想法。

      斯大林所想的是先利用美国技术与资金,平衡中国商品在苏联国内的影响力。但基洛夫却理解为,斯大林想利用苏联来平衡中美,这才有基洛夫想构建“苏美中”关系的发言。

      从基洛夫所说出的内容来看,斯大林认为基洛夫认为的“苏美中”三国关系并非单纯的盟友,也不是单纯的对手,而是一种互相牵制又合作的复杂关系,颇有俾斯麦时代大国之间的平衡味道。

      思索了一阵,斯大林没办法想象出苏美中三国到底以什么为基础进行合作。但斯大林却被基洛夫的建议给吸引住了。中国号称要建立世界新秩序,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如果苏联能够与中美两国并驾齐驱,无疑对苏联的国际地位有着巨大的提升。不仅让苏联获得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地位,更让苏联成为真正有巨大世界影响力的国家。

      想着想着,斯大林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在睡梦中,斯大林梦到自己正在柏林阅兵。看到纳粹旗帜从高空坠落的那一刻,梦中的斯大林朦胧的意识到一件事,苏联终于超越了德国,将德国这个强大的对手踩在脚下。自此之后,德国再不能与苏联相提并论。


  (https://www.wshuw.net/1477/1477022/109336015.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