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中芯陷入黑暗时刻
还是来不及说再见。
没有惊醒梦中的可儿。
叶风悄然踏上飞往中海的飞机。
中海徐文扬市长、中芯国际创始人张如京,纷纷联系他,让他尽快回国。
中芯国际陷入了国际官司,一旦输掉,就会万劫不复。
这次,来接叶风的,是很久没露面的王建国。
中芯国际的事情,还是如叶风记忆中那样,闹大了。
甚至连王建国在车上都来问叶风,“叶董,中芯国际是不是要输了?”。
临到了,王建国还问了一个终极命题,“我们自己简产的芯片,到底行不行?”
叶风点点头,又摇摇头。
这让他想起一个号称“央视最牛采访的视频”。
记者: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
马科长:钢铁我们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
记者:那到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
马科长:我们实施精钢战略是想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提高装备水平,做好节能减排,搞好循环经济发展。
一个是真的敢问,一个是真的没办法答。
一旦中芯国际倒下,华国大陆芯片的真实现状就是,重回落后西方20年的境地,甚至更多。
芯片生产大致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三大环节。
芯片设计的工具,用的都是国外的EDA软件,就连华国最好的芯片设计公司也只是刚刚开始“去美国化”,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华国无一家挑得起大梁的公司。
芯片制造环节,全球最大最好厂商就是台积电。台积电现在已经实现21纳米工艺制式的量产,而大陆最好的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国际,刚刚完成45纳米的量产。
华国表现最好的,是封测环节。但这个环节的利润和技术含量,并不高。
真实的情况就是,落后。
如果非得加上两个字,那就是,极其落后。
没有人在乎芯片行业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什么几十亿,几百亿投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也没人在乎芯片行业是个需要时间的行业,可能几年、十几年都看不到成绩。
也没有人在乎国产芯片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30多万。
也没有人在乎芯片行业是个“赢者通吃”的行业——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老四舔舔碗底,至于后边的,全看命。
更没人在乎,由于1996年的《瓦森纳协定》,华裔的工程师无法进入欧美半导体公司的核心部门,华国公司买不到近二代的设备。
我们的最新研究,就是人家已经过时二代的技术。
根本没人在乎这些,既然国外的芯片有得买。
国产的芯片,骂就对了。
但即便这样,仍有一大批人,坚守在这个行业,从未离开。
……
中海张江高科。
中芯国际产业园。
60岁的张如京博士,白发苍苍,手握着胸前的十字架,口中念念有词。
他就站公司门口,迎着凉凉的秋风,等待着叶风的到来。
中芯国际迎来关键时刻,他想一个扛下所有,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扛不住了。
“或许,应该把这一切都交给年轻人吧。”
张如京微眯着眼睛,看了看身边的年轻人宋远亭。
宋远亭正巧也望了过来,他看着身边德高望重的老爷子,回想起和中芯国际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
心情复杂。
世人常常误解他们,怪他们没有振兴华国芯片产业。
但是,他很想对大家说,“这个行业的差距,是越拉越大的——市场占有率的前两位,会把钱都赚走。这样,也能支持它们在研发端投入更多的资金。如果你们发现,大陆芯片行业在缩小这个差距,那希望你们明白——我们付出了,比汗水更沉重的东西。”
张如京博士当初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太太和孩子,甚至90岁的老母亲,都一起迁居至中海。
初来中海,建厂的人才、设备、资金、需要引进的技术,什么都缺。
但当得知张汝京要在大陆建厂时,除了他在德州仪器和世大之前100多位海外同事愿意追随他,还有300多位湾湾同胞,也跟着他来到了中海。
大家都看到了张如京身上的使命感,家国情怀、回国报效,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
这些,让张如京惊喜万分,建厂初期的骨干,有了。
在资金方面,张汝京把他20年积攒的资源和口碑全用上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神奇般的筹到了9亿美金,外加叶风主动投资的1亿美金,正好10亿美金。
要知道,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电子工业项目——909工程,最开始的投入是100亿人民币。
一个张如京,抵上了一个国家工程。
在解决了人才、资金问题后,技术和设备,又成了最大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这个协定中限制了先进材料、电子器件、军品等各种商品或技术的出口。
而华国,则是这个协定的“禁运国家”。即便华国购买技术的价格让其他国家难以拒绝,美国也会出面干涉,直接中断这次交易。
为了能买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张如京找遍了美国五大教会,为其人格背书。
并再三承诺,中芯的产品只用于商业用途,不用于军用等领域,这才拿到了美国的出口许可。万事俱备,只待开工。
2000年8月,中芯国际开始动土,短短13个月后,到2001年9月,中芯国际正式投产。13个月,也刷新了晶圆加工厂建造速度的世界纪录。同时,中芯国际的0.25微米以下生产线,也将华国大陆芯片,第一次推进至纳米级。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和华人回国,张汝京在厂区周围,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中芯国际学校。并且,一部分工人还能到上海微电子学院进修——这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与此同时,1500多个单元的住房也同时建了起来。家庭、梦想、事业,在中芯国际,都能找得到。在这种氛围下,中芯国际不断地吸纳着海外人才。
有了归属感,工作效率自然也变得高效。
短短3年时间,中芯国际就拥有了4条8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毫不夸张地说,这3年,把大陆芯片产业拉快了30年。
到了2003年,万众一心的中芯国际,傲然竖起六座工厂,做到90纳米集成电路线宽,跻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厂。
华国大陆芯片制造业,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
然而,湾湾的竞争对手——台积电一直在关注张如京。
其实不仅是台积电,当张如京带着300多人离开时,湾湾也慌了神。
2000年,湾湾当局罚了张汝京15万美金,并警告他马上从大陆撤资。
但张汝京不认怂,宣布放弃湾湾户籍。
湾湾气得抓不到人,拿他没办法,只得严禁所有湾湾科技公司进入内地。
与此同时,台积电也开始了自己的操作。
他们一直在默默准备,等待给张如京,给中芯国际,致命一击。
2003年8月,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江上市。台积电突然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并索赔10亿美金。
台积电并不是状告中芯国际侵犯它的专利,因为双方早就在专利上进行了交叉授权。
台积电起诉的是,中芯国际员工,盗取台积电商业机密。
中芯国际的工程师,很多都来自台积电,这本身就让张如京陷入了劣势——工程师或有意、或无意,都会在某些项目上用到台积电的菜单等信息。
这些,谁都说不清楚。
要知道,2003年中芯的收入仅有3.6亿美金。这场官司输了,相当于要了中芯国际的老命。
……
(https://www.wshuw.net/1291/1291001/537917606.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