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7章 要啥自行车呀
一想到自行车,吉尔就想到老爹的话,所谓“啥自行车啊?给你的旧车子又不是坏了”。
“唉,虽然我家不缺钱,不可否认现在的自行车涨价非常严重。我就是有意换新车子,我父亲也是一口回绝的。”
“他是一位节俭的布尔什维克。”娜塔莎顺着说。
“作为布尔什维克,节俭是美德,但是我们都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的。我不得不说,现在买一辆新自行车真的要破费一番。”
“是。今天去靶场的时候,我听那两个女部员说了,我们提到了自行车,她们都说自己家买不起。”
吉尔叹一口气:“或许,战争爆发前她们也是买得起的。现在,它是真的昂贵。”
“昂贵?!”
“至少五百卢布!娜塔莎你能相信吗?一年多前,它只有五十卢布,因为战争它居然涨价十倍!”
“我懂得,现在国营商店的大部分东西都涨价严重,尤其是面粉。”
“唉,只有战争结束了,我们才能恢复顿顿都有面包的美好时代。”
对于吉尔一家,他们当然是顿顿都能吃面包。但是对于娜塔莎,现在每日啃土豆的生活并不算是艰难。
她的故乡在白俄罗斯的戈梅利州,偌大的区域人口还不如现在的彼尔姆市区人口多。
那里的土地有着大面积的荒野和森林,大量的耕地亟待开发。然而长久的历史上,白俄罗斯总是纷争的焦点地区,因此,当地的民众更乐意种植生长时间短、不需细心打理又高产的土豆。戈梅利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和黑麦,也是苏联稳定局势后开始的。
就是和平时期,娜塔莎也并不能顿顿吃面包。即便他到了莫济里中学吃上免费的午餐,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还是啃土豆。
顿顿吃面包?那真是幸福!如果战争胜利后,自己能顿顿吃面包,胜利还是早点来吧!
“至少作为学生,我们是幸运的。”吉尔欣慰的说,“国家不会饿着她的孩子们。”
“但是,自行车还是涨价十倍。”娜塔莎调侃。
“是啊。战前它就是昂贵的,最好的牌子是友谊牌,我想你肯定知道。”
“是,我知道。”
所谓苏联的友谊牌自行车,生产这款车子的工厂就在俄罗斯的奔萨市,她是距离当今苏联的战时首都古比雪夫仅有三百公里的工业城市。
早在沙俄时期,奔萨市自行车厂就建立了,自苏俄成立后,工厂的产能逐年递增,相当多的军用自行车就是出自该厂之手。遂到了1933年,工厂增加了一个“伏龙芝”的荣誉头衔,工厂的缩写也变成了“ЗИФ”,其中最好的就是友谊牌。
苏联国境内有二十年没有爆发战争,长久的和平时期使得许多工厂有足够时间和能力生产足够数量的商品,竭尽所能的运抵全联盟的主要城市的各色国营商店内。
自行车也不例外,就是娜塔莎这样的“村姑”,她也知道友谊自行车是好货,那么它被当局定以高价也是合乎情理的。
但它的价格还是太昂贵了,一个工人只有不吃不喝一个月还拼命工作,全部工资才能买一辆。所以她在莫济里上学的时候就明白,凡是大街上骑自行车的人,要么是邮递员、警察等机关人员,要么就是非常勤劳的工人阶级。
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俨然是身份的象征,也同样证明车子的主人就是沐浴苏维埃的春风变得富裕。
“我说的就是友谊牌。”吉尔继续说,“五百卢布的价格,真是太疯狂了。”
“为什么会这么贵呢?我很想买一辆自己的车子,这个价格真是惊人。”
“为什么?我觉得可能是车轮的原因。”
“何以见得?我还以为是被故意提价的。”娜塔莎好奇的问。
“应该就是橡胶吧。或许你不清楚,橡胶的作用真是太重要了。坦克、飞机,它们都非常需要橡胶。很可惜,咱们在课本上学过,只有赤道一带才是橡胶的产地。我们的联盟不产橡胶,战争又破坏的我们的贸易线路,现有的橡胶真的只能省着用。你瞧,这辆自行车的轮胎就是橡胶。若是没有橡胶,我载着你几乎寸步难行。”
“是,我懂了。没有橡胶做车轮的自行车,我无法想象。”
“说起来,英国人发明了第一辆自行车,它就是单纯的木轮,可是你绝对不会喜欢的。”
“嘿嘿,还是买有橡胶的自行车吧。即便它现在售卖五百卢布,我还是可以买得起的。”
现在的娜塔莎的确买得起,吉尔听了她的惊人之语,浑身为之一振。
“什么?你买得起?!那可是五百卢布!虽说现在工人的工资增长很多,我父亲是比较高级的官员,即便如此他的月收入也不过八百卢布。如今这笔钱就能买几公斤面粉而已。哈尔科娃,你真的打算买一辆?”
“是啊!我的存折存款允许我买一辆。”
“你……”
此事,吉尔难以不惊愕。难道来自莫斯科的人都那么有钱吗?各种消息汇总下来,他可以断定这位娜塔莎基本就是孤儿状态,她现在孑然一身,掌握的存折恐怕就是她死难亲人的全部积蓄,也就是她死去父母的钱。
吉尔连忙劝说:“你不要冲动啊。五百卢布是巨款,还是留着它吧。我想,它是你家人给你的钱啊。”
娜塔莎本来想说这是自己的战功奖励的,他提到了父母,娜塔莎也想起自己从未富裕过的双亲。如果死难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女儿,仅仅一年后能手握十万卢布,还是苏联的英雄,他们应该会笑吧。
“没关系,这些都是我可以合法支配的钱。”娜塔莎欣慰的说:“如果他们知道我现在的生活,他们会非常快乐。”
“好吧,毕竟是你的钱。对不起,可能提及你的伤心事。”
“没关系,虽然没了亲人,同学们都很关心我。班长同学,谢谢你的关系。”
说实话,娜塔莎的说话声音天生的比较轻柔,她现在温柔的感谢吉尔,言语就如同爱神的箭矢,直戳吉尔的心房,他的心都要幸福的融化了。
幸福的感觉令吉尔陶醉,他更是希望能为心怡的姑娘做些什么。
“你执意要买自行车,你有足够的钱,但是你还得考虑到有没有货的问题。”
“嗯,它是一个问题。”
“这件事我可以帮你。”吉尔自信的说,“即便它价格昂贵,城里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有钱购买。任何时候它都是紧俏货,不是随时都可以购买,普通人也不知道国营自行车店什么时候进货。但是自行车店一有货,绝对两三天就被一扫而光。”
“啊?商店什么时候有货,你知道?”
“当然。我父亲怎么说也是个官员,拖他的关系去打听,商店什么时候有货我能够知晓,说不定几天后就有货了。你只要先准备好钱就好了。”
“好的,钱不是问题。”
吉尔又说:“你还得去交警那里办理一个自行车驾驶证,不用担心,你带着学生证件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战前与现在自行车都是价格昂贵的交通工具,销售给市民的车子都要上牌照。一来是起到防盗作用,二来是加强管理。毕竟城市街道还是步行的人最多的时代,一辆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存在撞人危险呢。
娜塔莎曾经买不起自行车,但她知道办理一个行驶证不是麻烦事。
“好啊!有了证件我就不用麻烦你了。真是糟糕,其实你现在带着我就是违反交通规则的。”
吉尔憨憨一笑:“交通警察这个时间都下班了,我载人行车他们看不到,我们还用担心什么?”
“这倒也是,不过还是尽量不要这样。我不知担心你撞到人,而是担心我会掉下来。”
“哦?那你可要抓紧我了。”
娜塔莎没有再说什么,就冲着这辆行进时吱吱扭扭的破车,它真的有散架的可能,娜塔莎恨不得帮助吉尔更新换代。
两人没有再说什么,吉尔将娜塔莎送到学校大门口,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可是,有些掐着点夜跑回来的十年级学生,他们眼巴巴的看着第六班的班长骑车带着一个姑娘归来,那个姑娘有着极为自信的步伐,又戴着少见的白色绒帽。她不是别人,就是第六班新晋转来的莫斯科姑娘哈尔科娃。
不止一个目击者相信,吉尔·伊万诺夫和娜塔莎·哈尔科娃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是啊,两人居然同乘一辆自行车,关系不密切如何说得过去?!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娜塔莎丝毫不关心任何侧目看她的学生。
她的脑子都在想着自行车的事。
“他的车子也太破旧了,他父亲用邮局淘汰的车子作为他的座驾?居然还有这么节俭的父亲。”
“现在买一辆自行车要五百卢布,若是质量过硬的友谊牌,五百卢布也算合适。”
“今天的我肯定让他误会了,我和他真的只是同学间的友谊,但是……还是要给他一个回礼啊!到银行取一千卢布,买两辆自行车,送他一辆这总该行吧。对!就这么干。”
想明白后的娜塔莎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她向着自己的宿舍快步走去。
结束俱乐部打靶训练的当天晚上,兴奋异常的吉尔狂飙回家,立刻向父母汇报了喜讯。
儿子居然骑着带着那位心怡的姑娘在城里溜达一圈,这个行为不管怎么样,那个姑娘至少没反对。
老伊万诺夫心里很高兴,他明面上也没说什么。关于那个姓哈尔科娃的姑娘,他通过自己的渠道去查,结果什么未发现任何信息,可能女人都是神秘的吧。
然而,当儿子提及那个哈尔科娃有意买自行车,还是高档的友谊牌,老伊万诺夫立刻提起兴趣。
父子俩一番交涉,老伊万诺夫满口的答应,毕竟敢于花费巨额钞票买自行车,那个姑娘肯定不一般。
“我都知道了,我明天就是询问一下你的沃诺罗夫叔叔何时有货。”
“啊!真是谢谢你了爸爸。”
这一宿,老伊万诺夫夫妇才懒得细问儿子为何今天突然跑回家睡,总之都是和那个哈尔科娃姑娘有关。
夫妇二人都是不希望儿子参军上战场的,这就是所谓的私心吧。
目睹大量的阵亡士兵证明信的老伊万诺夫,他不希望惨剧发生在自己家。如果儿子陷入爱情,他还会主动去前线吗?很有可能就不会了。
吉尔已经在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只有昏睡后,他才完全克服自己臂膀的酸痛。负重端枪,这种训练对于士兵只有好处。肌肉的酸痛的源头在于细胞的撕裂,旧的肌肉细胞死了一部分,新长出的将比之前的更加膨大,肌肉也会更加紧实。
而他父母的卧室,两个中年人卧榻之上正是针对他这个独生子窃窃私语。
“老头子,那个姑娘想买自行车,她不是一般人啊。”吉尔的母亲询问丈夫。
“的确,我没有查到那个哈尔科娃的户籍资料,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姑娘。”
“什么?还有你查不到的人?她不是在第一中学上学吗?还是咱们儿子的同班同学。”
“那么我就只能托人去查她的学籍档案,可是这种事还是不要贸然去做,毕竟是不合法的行为。”
“好吧,至少她让咱们的儿子迷了心窍。他还从未对那个姑娘这么动心。”
“如果是这样,不也是好事吗。也许为了喜欢的姑娘,他会舍不得姑娘去战场,这样你我就不用担心什么了。再说了,那个姑娘据说还是战争孤儿。一个有钱的孤儿,真不知道她父母在世时,她的生活是怎样的。”
“至少比现在要好。”吉尔的母亲遗憾的叹口气,“真是可怜的姑娘。我倒是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就是你这个老头子,你怎么就不乐意呢?”她又狠狠推了丈夫一把。
老伊万诺夫叹了口气:“我工作很忙。不过,我们也许快要有一个女儿了。那个哈尔科娃,我一定会弄清楚她的底细,让我想想……”
突然间,老伊万诺夫想到一件事:“亲爱的!”
“我听着呢。”
“五百卢布可不是小钱,我去联系一下距离第一中学最近的那个储蓄银行分行,如果有女学生取了一笔大额钞票,我想我就能知晓她更详细的身份。毕竟她的银行账户不会是虚假的。”
“真是麻烦的举措。”吉尔的母亲不再废话:“我倦了,我看还是找个机会让吉尔把那姑娘请来做客,你亲自问问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还是先让我亲自调查一下,这一次我一定会成功。至于邀请那个姑娘来做客,让我再考虑一下。我可不敢相信一个有钱买自行车的莫斯科姑娘是那么简单的人……”
如今是特殊的战争时代,一战素有“伟大的战争”之称,然战争持续,它就完全变成了年轻人的绞肉机。
比起一战,新的世界大战更为惨烈!仅仅一年多时间,老伊万诺夫获得的信息,苏联大概已经死亡了一千万人!
吉尔的父母无比希望他们的十八岁儿子不会去前线。吉尔最好不要自愿去,若是被征召,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两人也都知道,成年男子参军保卫国家是义务,两人必须做好儿子被征召的心理准备。
如果未来果真如此,吉尔未来能与那个哈尔科娃完婚,对于自己一家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据说她是战争孤儿,她嫁过来按照传统自动改姓伊万诺娃。
爱子吉尔参军,夫妇二人就不得不做好面对一份寄回来的士兵阵亡信的可怕现实。老来丧子真是大不幸,但是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嫁过来的孤女。若是儿子被征召前她能怀有身孕,那真是好事……
应招入伍的儿子胜利凯旋那是最好不过,但他真的为国捐躯了,自己一家还不至于落得最痛苦的境地,最不济还有一个“女儿”陪在身边,晚年生活还不至于极度的痛苦。
但是这些话两位年逾五十的夫妇说不出口,否则那就真的是私心太重。
他们却都知晓一项政策,所谓参军独子牺牲了,这样的夫妇有权去民政部门报名,这样,他们就有抚养战争孤儿的优先权。
(https://www.wshuw.net/1257/1257851/457921250.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