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北宁(二)
1662年12月8日,忠国*军向前渡过了铁特河。他们没有骑兵、没有炮兵,辎重也不算太多,因此渡河很快,只几个小时全军五百余人(另外三百人留守昭庆乡)就渡河完毕,并在对岸列开了阵势,随时可以再度出发。
铁特河北岸林海莽莽,蒿草遍地,几条人和牲畜踩出来的小径弯弯曲曲通向远方。草已经长得很高了,很多时候必须仔细辨别才能看得出路在哪里,徐向东有些无奈,关于印第安人的情报很少,宪兵队的人只告诉他这些蛮子活跃在铁特河北岸方圆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有时是这里,有时是那里,没个特别固定的地点,一如巴塔哥尼亚草原上那些游牧、游猎的特维尔切人一样。这就很麻烦了,毕竟在这荒郊野外找人可不是什么好活,更何况敌人应该比他们更熟悉附近的环境,这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这些印第安人生活了这么多年,远比东岸人清楚。
“他们应该不是那种彻底的游猎部落,而是带着点渔猎及游耕性质的部落,与葡萄牙人有些瓜葛,但谈不上交情多深厚,我认为可以在向北前出两天的路程后就地扎营,然后不断派出斥候多加搜索,早晚能把他们找出来,他们肯定就在这一片。”出发前宪兵队官员的话犹言在耳,带队的徐向东思索了片刻后,决定遵从他的意见,带兵北上,然后扩大搜索范围,即便没找到这个所谓的巴尔加斯酋长及其部落,吓一吓这些野蛮人以免影响昭庆乡那边的建设及开荒工作,也是好的。
12月10日,忠国*军兜兜转转之下来到了铁特河以北十多公里处的一座泥泞的沼泽边。徐向东上尉下令在此扎营,他们挑了块干燥的土地,拉起了铁丝网,搭起了帐篷。勤快的非国民官兵们拿着割刀将附近大片的芦苇砍倒,一是清理视界,二来这些芦苇能编筏子、能做棚屋、能烧火、还能拿来铺床,用处多得很,甚至其叶子也是随军骡马比较喜爱的食物之一——在派出传令兵通知昭庆乡那边后,忠国*军上下五百余人便将这里当成了临时营地,然后以此为坐标,向左右及前后大范围搜索了起来。
当天下午,有斥候来报,附近居然发现了一座废弃的葡萄牙村镇,可能是容迪亚伊小镇。徐向东一听就心说自己怎么糊涂了,竟然忘了这个地方!容迪亚伊其实他也听说过,那地方说镇其实都有些勉强,也就是一个大村子,当地的居民除少数被迁移到了北宁镇一带集中屯垦(也方便看管监视)外,大部分都选择了返回巴西北部。目前该村镇基本已被废弃,东岸人正寻思着下一步就去那里设立定居点——想想也是一场悲壮的旅行,带上大车、粮食、武器、农具、金银,赶上牛羊,穿行在林间小道,葡萄牙殖民者及其混血后裔们,或结伴行走,或独自上路,就如同当年南非的布尔人以家庭为单位向内陆迁移时所做的那样,只为了到达葡萄牙控制下的北方地区,也不知到底有几个人能成功回去。
既然有废弃的村镇,那么自然也没人愿意住在这该死的蚊虫遍地的沼泽边了。于是徐向东一声令下,忠国*军全军开拔,只向北行进了半天时间,便住进了这个差点已被人遗忘的葡萄牙废弃村镇,然后发号施令,要求士兵们继续向外探索,一定要找到这个印第安部落。
与此同时,他也派人又去了昭庆乡一回,要求那边集中输送一批粮食过来,部队出发前所带的物资不是很多,野外也不知道哪里能有补给,因此还是先让那边送一批过来吧。不过,考虑到昭庆乡也是个新设立的定居点,目前一粒粮食也产出不了,全赖从北宁镇那边艰难转运,因此徐向东也琢磨着是不是派人通知下更下游的静塞镇(即伊图城),让他们输送一批补给品过来。毕竟,静塞镇那边有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农业设施,人口也不少,足有一千六百之数(少数葡萄牙人+东岸人),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粮食纵然不是很富裕,挤出一部分来临时接济忠国*军所部数百人一些时日,应该不是很困难吧。要知道,弟兄们在外面兜来转去,打生打死,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人能安心种田放牧?不然谁吃饱了撑着去找印第安人玩啊。
12月12日,斥候们一连在附近找了两天多时间,仍然一无所获。那个印第安部落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也不见他们出来活动了,徐向东很郁闷,附近也没个葡萄牙人,不然倒是可以找来问问。没办法之下,他只能分派更多的士兵加入斥候队伍,扩大搜索面积,以期尽快找到那个可恨的野蛮人部落。不然的话,忠国*军出外寻找敌人的第一仗,可就要因粮食耗尽而无果而终了,这可不太体面。
不过好在老天终不负有心人,12月14日,就在忠国*军上下等得心焦不已的时候,有一组人马回来报信,在离此约十公里的北方发现了一个印第安人村落,规模不小,疑似是巴尔加斯酋长的部落。
徐向东闻讯后大喜,这不管是不是目标都得干上一票了,忠国*军几百人出来扫荡六天了,不能一根毛都没捞着就撤回去,他丢不起这人。因此得知消息的徐某人立刻召集尚留在村镇内的兵马,在留下部分战斗技能不佳的人看守辎重后,徐向东带着其余两百五十余人,在这个斥候组的指引下,一路向北疾行,很快便抵达了这个印第安村寨的外围。
这个时候,当先指引的斥候回报,说村子里的印第安人已经有了转移的迹象,应该是东岸人在行军赶来的过程中被他们所发现——这其实很正常,毕竟熟悉地形的是印第安人,不是东岸军队——事情既然如此紧急,徐向东也不打算再搞什么复杂的东西了,还是简单直接点好。
“猎兵连(即主动要求加入忠国*军,实现为国杀敌梦想的南方青年,此时随军的尚有四五十人),向北快速迂回到村后的那处小土包上,截击撤退中的印第安人,记住,我不要求你们拦下他们,你们只需对着从下面经过的人打排枪制造伤亡和混乱即可;一连(满编连)全体都有,随我前进,目标,印第安人村子,杀!”徐向东一把抽出了雪亮的指挥刀,对着身边众军官下令道。
军官和翻译们很快把命令传递了下去,忠国*军两三百官兵一阵忙乱,然后猎兵连在几名军官和老兵的带领下,当先离开,绕过一片小树林,朝村后的那处小土包迂回而去。徐向东在目送他们离开后,一挥手,带着剩下的主力,沿着一条小径朝掩藏在一片林间空地内的印第安村子杀了过去。
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组织防御以掩护村庄里的男女老幼转移,但或许是他们的很多主力不在村子里——也许出去捕猎了,也许出去抢劫了,谁知道呢——因此阻击的火力非常薄弱,寥寥十余杆火绳枪发射出来的弹丸,甚至还没弓箭给东岸人造成的麻烦大。因此,他们的阵线理所当然地被忠国*军一连两百余名官兵一冲而破,三十多名印第安人身死当场,更多的人则逃进了树林深处,再也没敢露面,看来刚才东岸人那一通密集的排枪射击真是打得他们心胆俱丧了。
“砰!砰!砰!”山包上四十多杆步枪参差不齐地开了火,正在小路上仓皇逃窜的印第安人顿时躺下去了七八个。几名东岸军官无奈地互相对视了几眼,然后又都摇了摇头,猎兵连的这帮生瓜蛋子,刚才说了多少遍要听指挥统一开火以造成最大杀伤,结果还是有人忍不住提前开火了,进而像是瘟疫一样传染给了其他人,使得其他四十余杆火枪也陆陆续续开了火,结果当然是很不理想了,小路上躺下的那七八个印第安人就是明证。
“自由射击吧!”资格最老的一名军官一边给自己的步枪装药、装弹,一边无奈地其他人下令。闻听此言,猎兵连这四十多位第一次上战场的年轻人如蒙大赦,立刻手忙脚乱地给火枪装起了弹药。
山下的敌人仍在自顾自地跑着,被一连两百多杆步枪突袭的他们完全阻止不起有效的抵抗,因此一个个都丧失了信心,蒙着头只想跑进前边的树林里,至于其他的根本不想管,也管不了。而这就给了猎兵连四十多名新兵以极好的打移动靶的机会,恰巧他们的紧张情绪此时也有所纾解,因此在装完弹药后,便几个人组成一组,用排枪朝土包下夺命狂奔的印第安人射击着。甚至于打到最后,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上来了,竟然也隐隐打出了不间断射击的效果,让带着他们的几名军官有些惊异,这帮孩子也不是咱想象中那么差嘛!只要不紧张,动作不走形,打起来似乎还挺那么像回事的。
主力一连的突击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往往是一轮排枪或炸弹投掷就能解决——如果不能,那就来两轮——少许勇敢的印第安战士压根不能让他们多停留哪怕十分钟,以给逃命的老弱妇孺争取时间,他们被东岸人密集的排枪射击打得抬不起头来,只能步步后退。而到了最后,当最勇敢的一百多名印第安人被杀伤殆尽后,印第安人就已经彻底失去了抵抗,所有人都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东岸人的枪口下四散而逃,其情其景惨不忍睹。
战斗最终在一个多小时后彻底结束了,这个至今尚搞不清楚名字的印第安村落被毙伤俘三百多人,逃走的可能还不到两百,可谓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今后再也无法对东岸人造成什么严重的威胁了。毕竟,这个村落虽然是临时性质的(游耕民族无固定村落),但村子里的财物却是实打实的,这会被东岸人一锅端变做了战利品,应该够让他们心疼很久了。另外,损失的大量人丁(很多是妇孺)也是一大打击,毕竟印第安人不是神,他们也要吃饭,也要人种地,现在部落伤亡这么大,种地或采集的女人、奴隶什么的被大量杀伤或俘虏,以后谁给他们提供食物?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简短的战后审讯很快就结束了,一名粗通图皮印第安人多个部族语言的宪兵满面喜色地告诉徐向东:这就是巴尔加斯酋长的部落,他们的酋长似乎带了部分战士出去了,也不知道去干嘛的,村子里的留守人员也说不清(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东岸宪兵的土语太差)——这让徐向东有些嘀咕,这厮不会是去袭击北宁镇到静塞镇一线的补给车队了吧?但愿不是。
徐向东随后命人在村子里搜索各类值钱的物事,比如粮食、牲畜、皮革等,一概打包带走,先运到容迪亚伊小镇再说,然后再通知昭庆乡那边派人过来搬取。他们如今正在搞建设,百废待兴,对粮食和牲畜的需求应该很大,而考虑到北宁地区特殊的地形(因为马尔山脉而与外界相对隔绝),东岸本土的物资转运到这里也相当不易,成本极高,因此像粮食这类大宗货物如果能就地筹集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如今忠国*军他们端了巴尔加斯酋长的老窝,起获的粮食、牲畜就地转给地方乡镇,只要手续完备,那么就没有任何问题,上级只会表扬,因为这给他们省了很多事。
1662年12月16日下午,押着一堆印第安俘虏的忠国*军上下返回了废弃的容迪亚伊小镇,而这个时候很多散在外面的队伍也都返回了。兵强马壮的徐向东自然不惧巴尔加斯酋长的报复,他甚至隐隐还有些期待这个被端了老窝的男人急晕了头,来攻击他们这个有着五百全副武装官兵的忠国*军集体,不过这也只是想想罢了,印第安人应该没这么傻。
巴尔加斯酋长这个附近最大的祸害被重创,垦殖拓荒的压力大减,那么是不是可以在附近多设一些定居点呢?眼下他们蹲着的这个容迪亚伊小镇就不错嘛。虽然城外的农田已被抛荒,长满了野草,但是总比从头开辟生地要省些力气吧?而且这里离北宁镇也不过百十公里的路程,不算很远,如果稍微整修一下道路的话,三五天时间车队就能抵达,支援起来不算太困难——嗯,容迪亚伊,以后就改名叫容城乡好了,迁移个千儿八百淮安府新到移民过来,再来百十个会打枪的老国民,那块地方差不多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定居点一旦增多,各定居点之间人员、物资往来再一频繁,东岸人对乡间的控制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而当巡警、民兵制度再建立起来后,即便那个巴尔加斯酋长的部落实力没有被忠国*军重创,他怕是也只有一步步被东岸人挤出去的份。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但却是不可逆的,徐向东从不怀疑这点,因为这是文明对野蛮的压制,承恩乡那边原来吊炸天的卡尔德隆酋长,现在的日子不也是难过得很么?
这个原本牛逼哄哄的家伙最近一扫刚开始的嚣张气焰——可能是被以前的葡萄牙殖民者们惯出来的臭毛病——在与南铁护路队一个步兵中队几次硬碰硬的对决后,麾下死伤颇多的他终于也熬不住了,因此派人向东岸人请求“停战”。毕竟,卡尔德隆酋长手底的战士数量就那么多,死一个的话短时间内上哪补充去?
相反,有着完整预备役士兵训练体系的华夏东岸共和国,补充兵员的速度却相当快,比如南铁护路队第一大队只需往兴南港寄一封邮件,然后就能坐等后方将训练好的补充兵源源不断送过来,战斗力恢复得非常快。毕竟,他们部队并没有遭到成建制的损害,军官、士官、老兵犹在,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了,不断往里面填粗粗训练过的新兵即可,以老带新之下,部队战斗力能很快提升起来,这可是文明水平极其落后的卡尔德隆酋长所不具备。
当然了,卡尔德隆酋长提议停战,俨然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殊不知东岸人压根没怎么搭理他,现在增添了很多老民兵(政府出资,举家迁移过来)的承恩乡,在刘厚非、乔宇二人的带领下,坚决不像葡萄牙人那样对土人妥协,而是用强硬的态度坚持到底,让如卡尔德隆酋长这类过度膨胀的土人顽酋明白,什么人是可以得罪的而什么人又是绝对不可以得罪的!相信这厮现在大概已经有些清醒了吧。(未完待续。)
(https://www.wshuw.net/1217/1217956/301572593.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