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重生在70年代小说名字 > 第二十五章 看家的公鸡

第二十五章 看家的公鸡


  啪叽这东西80年代初还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己动手叠的,用作业本,书,拆散开来,先从短面折成长条,然后扭成弯勾形,再把两头用弯勾锁到一起,就成了正方形的啪叽。

  一面看上去是个十字花,算正面,一面是光板,算背面。

  也有用两张纸叠的,用两个长条交成十字形,再向中间勾锁,叠出来的啪叽比单张纸的厚重,赢的机会就多些。

  用报纸叠出来的算做弊,一般很少有人用,大多数时候别人也不和你玩。还有用挂历叠的,这个就纯是做弊了,太重,没人带你一起玩,就是叠了好看,拿出来显呗。

  那时候家里的本子书啊就遭了殃,大人一眼没看到就被粉身碎骨了,最牛的是折课本的,过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这孩子没书找家长,一问,叠啪叽了,于是一顿爆打,家长拿钱买新书,然后再拆。

  我有个同学,这里就不写名了,就在上面那些人里,半个学期拆了三本书,属于屡打不改的极端份子,别人是学不来的。

  啪叽的第二阶段,就不用纸叠了,不过这时候纸叠的还没退伍,还在玩。

  二阶段的啪叽是用薄纸壳做的,黄色的薄纸壳,上面用红色的印泥印上一个圆的什么图案,一般都是刻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人物,类似于公章那种形式,和公章一样大。

  印完了用剪子剪下来,一个圆圆啪叽就做好了,几十个拿在手里也不算太大体积,于是就渐渐取代了手叠的,手叠的太占地方,拿不了几个。

  印的图案也很简单,人物动物,都是形似,模模糊糊的,其实除了主人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啥,反正是红色的。

  第三阶段就是飞跃式发展了,还是薄纸壳做的,不过不再是红印章了,而是在纸壳上面又贴了一层彩印的纸,上面套印着人物和动物,什么三国英雄谱,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铁臂阿童木。

  不过那时候套印的技术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人物长着四个眼睛或者一片模糊看不清的很正常,小孩子也不知道是咋回事,买回来剪好了一样玩。也是圆的,和二代啪叽一边大。

  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玩啪叽就不用打的了,二代还可以打,但三代是粘贴的彩画,打会造成损坏,而且太轻,不好打。

  于是这时候打啪叽实际上就变成了技术活:崩,弹,剁,也不用总在地上打来翻去弄得很脏了,在桌子上就可以玩,到这个时候,打啪叽活动已经从脏累的体力活变成了干净的桌面游戏,进入了技术时代。

  说来慢,其实从第一代纸叠啪叽到三代的“真人”啪叽,就是从80年到83年那几年时间。

  81年以后,小孩玩的东西就多起来了(相对于七十年代的孩子),真人啪叽,拍烟盒(把烟拿折成一个大三角,然后放在地上用手在边上拍,靠手拍出的空气使烟盒翻个,翻了就赢了)。

  折纸飞机,那时候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扔在地上的飞机残骸,用料五花八门,样式也是各式各样。

  那时候有私人出来做生意了,简单的一个棚子,里面会卖些糖果和一些小孩玩的东西,渐渐小孩游戏就由自己动手进入烧钱时代了。

  “二明,借我两个呗。”王志昌对张兴明说着。

  打了一个多小时,弄的满头是汗的,王志昌输没了,他爸管的严,叠的少。

  李树才赢的最多,杨震东也赢,史德明李保军不输不赢,张兴明也输,不过手里还有,记忆里玩这些玩艺儿他就没赢过。

  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先剪刀石头布,输的把自己的啪叽放在地面上,另一个用自己的啪叽去打,就是把手里的啪叽拍在地上那个啪叽的上面,如果把地上那个打翻了,就是赢了。

  这个被打翻的啪叽就归赢家,输的那个接着再拿出来一个摆到地上。

  如果没打翻,就把手里的啪叽放到地上,等对方打,这时候不能换啪叽,只能用每人手里这个,直到有一方赢了。

  那时候经常能看到有的小孩兜里揣着好大一撂啪叽,那肯定是玩的好的,赢的多,而玩的不好的一般只有几个,谁家里也没有那么多书来拆啊。

  “大昌没有了,保军也没几个了,不玩了吧?”大东拿着厚厚一叠啪叽对小明说。

  “不玩嘎哈呀?吃饭早着呢。”小明说。

  “俺家有纸,要不去俺家那吧,大昌自己叠点呗,你别管二明借,他没几个了,借你他就不能玩了。”李树才说。

  然后一群小家伙就绕过房头,去李树才家。小明和李树才都住最后一趟,正好把着房子两头,小明家在下边,李树才家在上边。

  到李树才家,进了屋,李树才翻箱倒柜的找出几本书来,是初中课本,应该是他哥的。

  几个人就拆书,叠啪叽,叠完都给了大昌,李树才也叠了点,给了李保军。

  这就是东北男孩子的逻辑,你没玩的了,我可以给你弄纸,可以帮你叠,但是我赢来的就不能给,那是你输的。

  而且给的时候都挺大方,等玩的时候经常为了一个就吵起来了,甚至打一架,当然打完一会儿就又和好了。

  大了以后也是,有时一起打牌,欠一块钱都不行,平时又都挺大方,随手几块钱就给花了,也不提还。这叫一码归一码。

  叠好了,就在李树才家门口玩,啪叽啪叽的打到天放黑,李树才打啪叽最厉害,他手里那个宝都磨破了。

  “小明,回来吃饭啦。”小明他妈站在他家门口喊。“哦,回来啦。”小明答应了一声,说:“吃饭了,晚上还出来不你们?”

  大昌:“出来。”你作业呢?你不晚上写作业吗?

  大东:“你喊吧,晚上出来得领俺家二东。”

  李树才:“晚上看不着了,玩啥呀?”

  李宝军:“…………”这个不是很爱说话,从小到大慢吞吞的,总是默默的。

  小胖子刘显成:“来呗,在家呆着嘎哈呀。”

  各回各家。一路走回来,各家的烟囱里都冒着青烟,锅碗瓢盆的敲打声,炒菜的声音和香味在房前屋后弥散着。

  一到院子口,张兴明就懵了,停住脚步,看着孙娘家院墙上站着的,那只白色大公鸡。公鸡高傲的仰着头,站在墙头上,不屑的侧脸看着张兴明。

  这只公鸡是张兴明去了姥姥家以后孙娘家养的,不知道为什么,从张兴明回来开始,它就盯上张兴明了,把他当做了阶级敌人,就不让他进院。

  只要张兴明一进院,它扑过来就叨,那嘴那个硬,叨一下腿上就一个青印,钻心的疼。

  张兴明站住后,慢慢往后退了几步,打不过它呀。

  也不敢大声喊,怕刺激着它,马上扑过来那就得哭了。

  一人一鸡,在院子口对峙,这种情形从张兴明回来每天都会发生,大人听了就哈哈笑,也没当个事,可是张兴明真心痛苦啊,这叫个啥事。

  有时候急了张兴明都想拼着被它叨几口,把它装到空间里去,可是怕被大人看到,没法解释啊,而且空间里放不得活的,进去就死了,张兴明也不忍心。

  大公鸡就站在院墙上,时不时抖抖翅膀,盯着张兴明,就是不离开战场,张兴明被锁定在战斗状态,心里干着急也回不了城,也不知道是不是上一世哪欠着这只鸡了。

  对峙了十几分钟,房门一开,老妈出来了,看张兴明站在院子口,说:“还说去找你呢,几点了还不回来吃饭,在那站着嘎哈呀?”张兴明无语的指了指大公鸡。

  老妈就走过来,说:“又不让你进院啊?这鸡也是怪了,怎么就这么看不上你呢,长的也不丑啊。”

  老妈过来了,公鸡看敌人援兵已至,选择了战略性撤退,扯着脖子叫了一声,扇扇翅膀,跳下院墙,回自己领地去了。张兴明垂头丧气的跟着老妈进了屋。

  老爸正在摆桌子,回头看了一眼,说:“跑哪去了?我回来前不看你就在宿舍那玩吗?”

  张兴明无精打采的说:“去小明家那趟房了。”

  老爸看看老妈,问:“这咋的了,没精神呢?输啦?”又问张兴明。

  张兴明走过去洗手,说:“哄小孩呗,那几张破纸,有什么输赢的。”

  老妈说:“人家早回来了,叫大白堵院口了,不叫他进来,我出去两个在那相着呢。”

  老爸说:“那咋不喊呢?”

  张兴明洗了手,拿毛巾擦手,说:“不敢喊呗,一喊它就激动,容易冲出防御范围提前进攻,我方守不住啊。”

  “噗嗤”,平姐在身后笑出了声,说:“二明这说话一套一套的,大小伙子还怕鸡。”

  张兴明苦着脸说:“小姐儿,你是没让它叨过啊,一下一个紫豆子,真疼啊。跟孙爹说啊,啥时候杀它,我要吃个大腿,报仇雪恨。”

  平姐说:“杀?那我爹可舍不得,多看家啊。”是真看家,自从这鸡在这落户,来的人都少了。

  张兴明点点头,说:“这么一说,我就平衡了,看来挨叨的不光我一个呀。”

  进屋吃饭,哥哥弟弟早就在饭桌边等着了,弟弟现在也能自己拿筷子吃饭了。

  吃完饭也没出去玩,跑孙爹家屋里逛了一会儿,连吃带拿的弄了几块糖,这才回自己家,把糖给哥和弟分了,洗脚上炕。

  这时候东北的城里一家人都睡在一铺炕上,还不如农村,想盖就盖,最起码有个东西屋,城里的住房都是公家分配,都不大,不过是白给的,一分钱不要。

  火炕都是炕头温度高些,炕梢就凉些,一般都是让孩子住炕头,大人住炕梢。

  张兴明家里正好反过来,在他的坚持下,老爸老妈住炕头,他自己住炕梢,小孩子火力大,也冷不到哪去,反而老爸老妈年纪大了,身体容易出问题。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北风一吹,已到严冬时节。

  几场大雪下来,张兴明他们的战场已经从房前屋后转移到了大地的冰面上。

  对于缺乏某些细胞的张兴明来说,滑冰啊,单腿驴啊什么的,都是浮云,他是绝对不会去碰的。虽然都穿的像的球似的,摔几下也不疼,但是脸丢不起不是。

  在冰上他的主要活动就是打爬梨以及打冰尜。

  这里的爬梨和农村那种大的不是一种东西。

  农村那个是实用型的工具,实际上不是用来玩的。城里孩子玩的爬梨要小得多,小到只能让一个几岁的小朋友盘腿坐在上边。

  也很矮,只有十厘米高,但是它稳啊,不会翻也不需要技术,拿两根雪杖一撑,想怎么滑就怎么滑,不想滑可以当凳子坐,还不凉。

  这就是一个可以滑行的小板凳。

  然后,照例,排队。

  和小明大昌大东他们七八个人一起,石头剪刀布,排好顺序,就开始滑。滑这个不像单腿驴,这个就必须要计时了,要不然一个人就能滑到天黑。

  几个人商量着,划定了一个范围,然后滑的人就在这个范围内的冰面上,滑四圈就换人,算下来也就是一个人十多分钟。

  排位第一顺序的人站那看着数圈,其余人就在边上抽尜。

  陀螺这个东西已经无法考究其历史了,反正很古老很古老,也不分大人小孩,都可以玩。一般陀螺都是木头做的,车出形状,在顶端装一个铁钉,或者就简单的按颗按钉。只不过按钉不太抗磨。

  陀螺对地面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光滑的,不光滑转不起来,那就不是玩,是闹心了。

  时代原因,东北这个年代只有冬天才能玩这个,夏天没有平溜地方可以玩。除了公路是沥青,其余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原始状态,黄土朝天。

  几个人大部分拿的都是木头车的尜,大的要双手才能抱全,小的鸡蛋大小,再小就不能玩了,重量不够,一抽就飞了。

  倒是可以在里面灌铅压重,但是太复杂了,没有哪个大人为了这个费那个劲。

  李树才的还被漆成了红色,不像其他人都是木头本色,玩几天就黑不出溜的的,根本擦不干净。

  张兴明用的不是木的,而是钢的,比钢笔帽大不了多少,但是很重,有小半斤,在这个冰场上还是有几个人有这种钢尜,惹来小朋友的羡慕眼神。

  倒不是钢的就比木的好,而是你与大多数不同的时候,就会吸引目光,小孩子很多时候羡慕的事情和角度都比较非正常。

  这种钢尜其实是重载矿车上的一个零件,只有矿山上面的大车班才有,大姐就在那上班,就拿了几个回来,其他有这种钢尜的也是一样,肯定是家里有人在大车班上班,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有。

  那车核定载重是175吨,车身比公路都宽。记得成龙有一部电影里就开了一辆,撞进了反派的家里。那车轮胎高度就接近四米。

  这是换下来的旧零件,算不上占公家便宜,它比木尜的好处就是转的更久,更平稳。

  于是那边爬梨排着队,这边钢尜又开始排队,张兴明干脆把钢尜扔给他们,自己在一边抽谁的木尜去了。

  一鞭子下去,尜转的飞快,等看它要转不动了,再一鞭子上去,张兴明一边打一边想:这玩艺儿,倒底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爬梨,最起码滑起来了有种风驰电掣的感觉。

  在冰上玩,必须动起来,站久不动,凉气就会透上来。

  等凉气透上来,想不糟罪的话,就只有换鞋一招了。

  所以你在冬天到东北,那些站在马路边上的,公交车站等车的,你仔细看,没有一个站着不动的,都是在不停的动着脚。

  还有,不能在冰上趴着。穿多厚也不行。

  趴雪里,站起来抖抖拍拍就好了,雪就落了,在冰上趴,衣服会被打湿,多冷都会湿,一旦衣服湿了,你就会马上明白什么叫大东北了。


  (https://www.wshuw.net/1177/1177410/344501276.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