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绍宋在线 > 第三十章 淮左

第三十章 淮左


    七月并不是一个适合出行的时间。

  尤其是往南方去。

  对于赵官家而言,七月尤其显得不合适,因为他这一走,今年的中秋祭祀与太学上舍登第、殿试全都要错开,吴贵妃所怀二胎的出生也要错开……几个孩子,没一个出生前亲爹是在跟前的。

  但是,身为一个官家,什么时候离开京城不耽误事情呢?

  无外乎是说值不值得而已。

  而这次南巡,乃是经过朝廷重臣们的细致讨论,与赵玖自己长久思索后才下定的决心……几名重臣不约而同提出南巡的建议,并非是巧合,而是说,既然要北伐,那南方那边的情绪必须要重视,不管是镇压,还是说疏导,总得在北伐前去一趟,不能由着南北就这么对立下去。

  不然的话,中枢这里一遇到问题就觉得是南方在拖后腿,南方那里每见到一个举措就觉得是中枢在针对自己,结果就是没有党锢而事实上形成党锢一般的现象,继而导致新的、大面积的、酷烈党争重新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赵官家一次次清理朝堂,推行北伐相关政略,朝堂上针对马伸、李光等少数派的排挤也随之明显起来,以至于包括赵官家自己在内动辄避开这两位重臣的行径,本质上就是类似现象的体现。

  当然了,这肯定是不好的,赵玖也知道不好……但所有明白人也都知道,这件事情的‘初’不仅是在朝堂,更是在南方。

  除此之外,赵玖本人也希望亲眼去南方看一看,看一看当地的社会结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弄清楚南方老百姓的负担到底沉重到了什么地步,以及南方从上到下的反战情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最后,到底能不能在不影响北伐这个根本大计的前提下,使南方老百姓的负担稍微缓解?

  故此,攘外必先安内也好,体察民情也罢,促进国内南北大和谐也好,总该去一趟的。

  不过,即便是下定了决心南行,也还是得准备妥当……

  七月初,朝廷连续发出旨意,先是对使相吕颐浩在东南的功劳予以认可、表彰,进一步提升了吕颐浩的食邑,并根据食邑级别,加爵成国公。

  然后,又追赠关学张载为郿伯,与王安石一起从祀孔庙。

  随即,复又追毁靖康年间太上渊圣皇帝对司马光的追赠,免去司马光秦国公的爵位。

  按照赵官家在邸报上的原话讲,司马君实此人,为人堪称君子,治学堪称楷模,为相却称误国,正是此辈学识不精,愚昧于政,以至于首开党争之酷烈,为靖康祸乱之滥觞。

  而邸报上,除了同时刊登了这三条最新的旨意外,还专门提及了赵官家昔日在南阳白河针对苏轼等一并元祐党人的‘赦免’旧事,然后以四位相公的联名的方式,明确重申了朝廷对新旧两党的基本态度……尊崇新党,但对元祐旧党不予定罪追究。

  这些加在一起,正是赵官家东南之行前给南方舆论传递的基调——没有恶意,但不要指望着能在基本层面上趁机翻盘,有些东西是不会动摇的。

  旨意之后,乃是随行人员的挑选。

  杨沂中、刘晏随侍不提,两千名骑军是犹豫了很久后才决定带上的,虽说在国内巡视还有些防备之意不免显得难堪,但万一真闹出什么事情来,或者赵官家自己准备做什么事情,有一支机动部队在手里,也方便弹压控制。

  至于骑军的领军将领,朝廷内里讨论许久,终究是没有敢让骑军都统曲大过去,更没有让手下全是蕃骑的李世辅带队,讨论来讨论去,最终选择了将门出身,儒将风度外显的刘錡领军。

  而其余随行近臣,就很简单了。

  两位翰林学士,一个是内制群体中算是资历、名头都领衔的人物范宗尹……别看三照学士只有一张脸,当年在扬州当人家下属的时候,王安石就也曾吐槽韩琦说此人只有一张脸……能有一张脸就很说明问题了;另外一个当然是翰林学士吕本中,这是真正的四世三公之后,而且老家也算是淮南人,带上去总是有用的。

  除此之外,阁门祗候仁保忠,中书舍人梅栎,起居舍人领军事统计司虞允文,新任秘书郎宗颍也都随行。

  内侍省也有一个久随元佑太后居于扬州的押班邵成章随行。

  同时,为了确保东京这里运行通畅,不耽误政事,一位公相,四位宰执,一位中丞,六位尚书则全都留守,乃是无一外廷重臣相随。

  某种意义来讲,也算是轻车简从了。

  换种说法,甚至有些孤胆英雄深入虎穴的意味了。

  总之,折腾了好一阵子,七月上旬,在更新了最新一章《水浒传》,讲述晁盖下山被一箭射死后,赵官家就正式启程,顺着大运河直奔东南而去。

  第一站是南京(今商丘),此地距离开封大约两百里,一直是跟西京洛阳并列的陪都。只不过跟洛阳一样,这里也遭遇过一次致命的大规模兵祸——建炎二年,金国东路军宿将讹鲁补、阿里两个万户率大军南下,奔袭此处,致使负责东线的大宋重臣张所殉国,继而引发了东京留守司东侧防线的全线坍塌。

  那一次,整个城市遭遇到了剧烈破坏,乡野也被盗匪、溃兵多次劫掠。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屡次往返京西、关西的赵官家除了觉得此地口音渐渐变得亲切外,并无特殊感触。

  故此,这位官家只是借南京旧宫稍微歇息一日,翌日给张所稍行祭奠之礼,便即刻启程。

  当然了,之所以这么急,也有其他考虑——比如说三千多兵马。

  其实,这三千五百军队在这个时代绝对啥都不算,北面黄河沿线就有十几万大军,而且此时应该已经开始轮战了。可前线是前线,后方是后方,三千多军队,也依然会给地方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赵玖基本上是按照行军的方式来行进的,仪仗啥都带了,但一路上全部收起来,只是按照军队规制,亲自在军中压阵,然后一日四五十里,昼行夜宿而已。

  就这样,过了南京便是两淮,而淮北一带,赵官家更熟悉,也同样没有多留……七月下旬,天气渐渐转凉,气候适宜……御驾过亳州明道宫而不入,继续顺大运河南下,依次穿过亳州、宿州、泗州,并从泗州青阳镇离开大运河,转向泗水,于八月初八从磨盘口渡过淮河。

  且说,早在渡淮河之前,淮南东路经略使孙近便早早派人来到淮北,乃是请旨自扬州前来迎驾,却被赵官家下旨,以秋收正盛,不易滋扰为名,不许前往接驾,只说中秋节前,他就会抵达扬州。

  要知道,淮南东路经略使孙近这个人,能被赵鼎举荐接任自己是有缘故的,那就是此人是个君子……或者更直接一点,是个萧规曹随的老实人。

  本身道德水平和个人操守没得说,文章写得一等一好,上头有什么说法,他总是会认真执行,下面有什么问题他也会切实考虑,一些传统士大夫的毛病他该有的也有,可总归是个老实人,绝不会乱生事。

  于是乎,收到旨意以后,他就真的呆在扬州不出来了。

  毕竟嘛,旨意是有道理的,农业社会,天底下最重要的便是秋收,官家如此冠冕堂皇,老实人实在是不好反驳。

  但是,扬州城为淮南江北第一大镇,集合了两淮精华之所,也是东南向北的门户所在……莫忘了,光是两淮这地方,一年用来纳税的丝绢就有近百万匹,那么完全可以想象,即便是那些流亡贵人早已经滚回去成为了历史渣滓,可城中豪商富户僧道士大夫,依然是天下数得着的水平。

  而且,最关键一点在于,他们从未遭遇过真正的战火……女真人止于淮河,东南军乱局限于江南,荆襄反叛从未越过大别山,甚至之前方腊造反都没打过长江……那么此间安乐富庶不必多提之余,士民百姓的心态也很难脱离旧日巢臼。

  故此,眼见着孙近孙宪台不动如山,俨然是个傻的,本地的士大夫、乡老、富豪,乃至于僧道知名人物,却又纷纷有些着急起来。

  每日都有人去寻孙近进言。

  这个说,官家虽言中秋入扬州,可自磨盘口至此地足足两百七八十里,七日功夫哪里赶得及?不如早早迎驾,以免官家在城外过个中秋佳节连个宴席都无处摆。

  那个说,官家来的太急,原本各行各业是想凑一凑,给官家在运河上整点花样的,现在根本来不及,不如请孙宪台路上去拦一下,也方便大家做准备。

  还有人说,官家乃是北方人,这辈子最南也不过是在八公山停了下,过了淮南一路南下,会不会水土不服?恰好啊,我家中就有昔日东京来的厨娘,乃是蔡太师家里做包子馅的,当年太上道君皇帝逃到镇江时离散的,不如发遣过去给官家做汤。

  接着又有人说,扬州士民虽说见过太后,也曾见过一次逃难的太上道君皇帝(靖康前曾逃难到镇江),却未尝见过正当家的皇帝,今日闻得官家要至扬州,很多年轻学生都想当着官家的面展示才艺,很多士大夫都想当面言事,如今秋高气爽,为什么不早早迎上去呢?

  况且,旷野之中,也能激发大家的诗兴、禅意。

  怕只怕等官家到了扬州,稍作停留,接见一下宿老,检查一下工作,然后直接走了,那就本地士民百姓岂不是白等了?

  总而言之,孙近呆在扬州城内,去做公事,下面的官员、幕僚便要劝他;回到家里,妻妾子女也要受人请托说这些话;弄得烦躁了,去大明寺吃个素斋,大明寺的和尚也要扭扭捏捏问一句,官家来了是住大明寺还是住太后的旧行宫啊?

  大明寺虽然底子薄,但到底是六七百年的古刹,房子还是很够的。

  然而,孙近到底是赵鼎看中的君子,居然硬是忍住了。

  而且,这期间,万众瞩目之下,那三千多骑步的队列居然真就是沿途不进任何城市,不去滋扰任何地方,每日顺着运河旁的官道稳步南下,每晚在预定好的地方按时扎营,以一种每日四五十里的速度肃然且井然向前,一点乱数都无。

  恍惚中,又有说法传来,说是行列之所以如此迅速,乃是因为官家根本不在其中——这位官家早早带着熟悉扬州的潘贵妃微服出行,私访地方利弊去了,行列中乃是那位杨统制装成了官家模样云云……虽说明白人都知道官家此次出行没带哪位贵妃,杨沂中也绝对没胆子装成赵官家,可依然还是引得各处手忙脚乱起来。

  一时间,收秋税的都小心翼翼起来。

  但不管如何了,八月十四,先有一支五六百骑的军队率先驰入扬州,接管了街道、行宫。接着八月十五当日,上午时分,秋老虎尚未消去,那支三千人的军队果然按时出现在扬州城北。

  这下子,所有人都收起了乱七八糟的心思,士大夫们和州学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文章,退休官员带着自己的进言奏疏,富商豪客们带着自己的宝物,和尚道士们带着自己的一张嘴,仕女百姓带着一双眼睛,一起随着老实君子孙宪台往城北而迎。

  某种意义上来说,扬州士民几乎是倾城而出,都来看这个赵官家长什么样。

  “来了吗?!”

  “来了来了!龙纛已经看见了……”

  “稍有常识之人都晓得,那不是寻常龙纛,乃是金吾纛旓……只是为何不见车架?《典章》上可不只是金吾纛旓……待我再翻翻书……”

  “莫要翻了,已经到跟前了,孙宪台也上去了!”

  “……”

  扬州城北门前,一群士人、商贾、僧道几乎是猝不及防,前一刻才看到那面龙纛迎风而来,下一刻龙纛就在骑兵的护卫下直接压到跟前并直接停在城北官道上了……距离他们只有七八十步。

  而为首的孙近不敢怠慢,直接与扬州知州魏矼一起上前,连着昨日抵达的御前统制刘晏一起迎了上去。至于其余扬州上下官吏士民僧俗,包括渡江来迎的吕颐浩使节,此时都无资格上前,反而屏息凝神,准备看着大红袍子的官家出来,就行礼叩拜。

  然而,随着孙近上前,非但没有所谓大红袍之人,反而只有一名金盔金甲的骑士直接从刚刚停下的队列中跃马排众而出,遥遥出声笑对:

  “是孙卿与魏卿吗?孙卿南阳一别,已经五六年了吧?魏卿倒是一年前才从都省转出来。”

  孙近、魏矼二人闻得此声,再不犹豫,匆匆向前,朝金甲之人行礼。

  而这马上金甲之人见状却直接翻身下马,一手一个扶起二人再笑:“中秋佳节,君臣相逢,何必大礼相对?况且,朕沿途已有旨意,不必刻意迎奉参拜……今日随意便好。”

  孙近是个老实人,当即起身,魏矼也是赵鼎心腹的那种,脾气也算恳切,立即也站起身来,二人就在赵官家身前微微拱手行礼,口称陛下。

  这下子,所有人都知晓无误了——那金甲之人,便是赵官家,也是相隔数十步匆匆行礼,却又有的下跪,有的作揖,有的慌乱拱手,甚至有人一时怔住,只是呆呆垫脚去看,彻底杂乱无章起来。

  而赵官家待二人行礼之后,愈发大笑,直接便要牵着二人一起入城。

  不过,孙近被拽着转过身来,看着有些混乱的城门左近,犹豫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转身相告:“官家,扬州士民久待于此,皆欲睹天颜,官家着盔甲而至,他们怕是看不清楚……”

  赵玖恍然而笑,当即取下头盔,交予身旁立着的刘晏,然后再问:“如此可行吗?”

  孙近本欲再言,但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颔首。

  然而,赵玖再想了一想,居然回身从刘晏手中取回头盔,重新戴上,然后翻身上马,抚马笑对两个本地大臣:“古人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谓道尽淮左风流,而今日朕既来此名都,也不该失了士气……便领军三千,走马负甲入扬州吧!孙卿,你来领路!”

  孙近到底是个老实人,犹豫了一下,再三颔首,却是由着这位官家披甲执锐,进入了这座淮左名都。

  中午时分,赵官家打马而入扬州城内元佑太后旧居的行宫,随即便传出旨意,诏令扬州僧道一起来见。

  这下子,刚刚回过神来的扬州士民再度议论纷纷,都想这官家莫非不问苍生问鬼神?

  但很快,扬州官吏、士民、宿老皆被传入,所有人也随之恍然大悟——赵官家居然要在此遥祭岳台碑林,告慰靖康以来的死难军士、百姓,然后再与本地士民亲切交流。

  这下子,大家再度措手不及起来——淮左之地,委实不见刀兵战祸许多年了。


  (https://www.wshuw.net/1118/1118611/624898766.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