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狙击手(2)
第121章狙击手(2)
早在西周时,人们就非常重视射箭,学校里有射箭课,男人们自幼练习,以不会射箭为耻。到了战国,战争更是射箭蓬勃发展的助推剂。为了激发百姓习射热情,有谁犯了罪过,不拿刑具拿弓箭,往怀里一塞,射吧,射中回家过年射不中从严治罪。这样一来,老百姓像疯了一样练习射箭,没日没夜。这事记载在《韩非子·内储》里。
在冷兵器时代,射箭是最有效的狙击方式,远距离隐蔽攻击,保证了自身的安全,而且成本低廉,可以回收再利用。对于箭手来说,要精确命中目标,和现代狙击枪手一样,既要考虑距离、风速,又要考虑温度、湿度的影响,可惜很难在史书里找到如此专业的记载,这与时人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许多箭手能够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射中目标,凭借的并不是多么科学的数据计算,而是多年实践积攒下来的经验。
《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大将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一次讨贼时,贼在屯子里的楼上叫骂,手扶着楼栋,太史慈引弓射之,箭穿透其手掌狠狠钉在楼栋里,史载“矢贯手著棼”。远距离射中手掌这么小的目标,而且还是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尽可能降低不可控制的外力对射箭精度的影响,提升箭射出的初始速度是最简便可行的办法,这需要力气,按史书的说法就是要“有膂力”。
《魏书》对某射手有“有膂力,铁厚一寸,射而洞之”的记载,充分验证了大力出奇迹的道理。绝对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弯弓,把箭最稳、最狠地射出去,从而减少了外力对行进在空气中的箭的干扰,避免其偏离目标。
《金史》记载有一神箭手郭虾蟆,在一次守城战斗中,城外一敌远远坐在胡床上,认为该处“箭力不及”,以此对守军表示鄙视。郭虾蟆奉命干掉这厮,于是手持弓箭等待时机。平日里虾蟆射箭,专攻敌人腋窝,因为那里没有甲胄掩护,因此“无不中”。
这次依样画葫芦,只是力道要加大,不一会儿不知是举杯喝酒还是打哈欠捂嘴,“坐者举肘”,虾蟆眼疾手快,将其射死。对于神射手,奖励是多种多样的。像前文提到的斛律光,长大后因射中大雕被皇帝和宰相誉为落雕都督,得到的是名声。
太史慈一箭穿敌手掌,得到的是敬仰。《北史》记载,魏孝武帝将银酒杯悬挂于百步之外,“命善射者十余人共射,中者以赐之”,这大概是最早的奖杯。最幸福的应属唐高祖李渊,凭借两箭射中画里孔雀的双眼,赢了个老婆。这段故事记载在《旧唐书》里,让人看后好生羡慕。
宋朝民间射箭风气颇盛。北宋时期,民间有“弓箭社”,有数十万成员,他们“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或训练或竞技或娱乐,培育出相当多的神射手。
《宋史·兵志》记载,有官员对于“射中者,视晕数给钱为赏。”晕,就是圈,类似当今靶子上的环,当时为考核射箭精准与否,在靶子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圆为目标,然后召集士兵在距离二十步的地方引弓射箭。除了没有说出八环、九环这样的术语,与现如今的评比方法没什么分别。
。。。。。
(https://www.wshuw.net/1052/1052282/453733833.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