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王平,没想到偷个葡萄罪这么大
兵到斜谷隘口时,马谡愤怒的发现,原本驻守在此地的王平和一万兵马,已经在一天前,先一步撤回汉中了,只留下五百个老弱病残的士卒在隘口接应四万大军。
没错,马谡麾下如今只剩四万人马了。
五丈原一战,为了引诱魏军深入,居高临下歼之,马谡在前四道防线总共安排了八千士兵,这些士兵在魏军冲上第五道防线的时候,就几乎已经伤亡殆尽。
正是因为下了如此大的血本,才把敌军大部队引到第五道防线前,并最终歼灭三万魏兵,打出了接近一比四的辉煌战损。
无论再精妙的战术计谋,战争,总归是需要成本的。那八千士兵,就是马谡在此战中所下的本钱。
当然,阵亡了八千士兵并不是马谡愤怒的原因。他愤怒的是,又被王平背刺了。
马谡之所以敢大摇大摆驻军五丈原,不怕被司马懿大军围困,就是因为斜谷隘口在蜀军掌控之中,后路畅通、粮道无忧,战局一旦不理想的时候,他还可以从斜谷隘口从容撤退。
但是,王平这提前一天撤军,给他狠狠地上了一课。
王平此举所呈现出来的意思只有一个――你马谡一個人就可以打败司马懿,你天下无敌,你战功赫赫……你很红,但我也不蹭,我先撤了。
很显然,这样的军事举动是非常危险的。
倘若司马懿的消息够精通,抢先一步派大军拿下斜谷隘口,把四万蜀军堵在关中......
那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留守在此的裨将汇报:王平在接到诸葛亮撤军命令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收拾家当分批次后撤。
王平丝毫没有身为大军后盾的觉悟,他本可以等大军到了再撤军,但他偏偏选择了提前一天走——当然,他还是在隘口留下了五百老兵的。
可以预见,如果马谡回去找王平算账,王平一定会拿出一大堆理由来搪塞他。
譬如“依丞相军令而撤军”;再譬如“留了五百士兵接应后军”;甚至王平还可以冷嘲热讽的说:“你马谡那么能打,区区司马懿算个球,他敢率十几万大军来堵你,你就用四万兵马把他十几万大军给全歼了,你马谡有这个能力。”
可以说,王平从战事一结束就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和不配合倾向,拒绝给予马谡任何形式的助力。在得到撤军命令后,他并没有按照军事常识等大军到隘口再撤退,反而是故意提前一天就走,举措极其失当。
王平做法,惹得营中大部分将领愤慨不已,纷纷怒骂谴责。在他们印象里,这确实是王平的行事风格:狭隘善妒、固执己见,除了诸葛亮的命令,谁的命令在他那里都不好使。
哪怕是主将的命令,到了他这个副将那里,也一样不好使。
按照蜀军军制,副将职务低主将半级,且有独立统兵权,严格来说,副将不需要对主将言听计从。
但规定是规定,通常情况下,副将一般都不会和主将对着干,都会遵从主将的大多数命令和调度。
在斜谷隘口驻扎了一天,马谡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旋即掏出笔墨布砚,写信给诸葛亮,把王平告了一状。
诸葛亮对于这个告状将信将疑,他对马谡和王平都非常了解,不认为马谡会做出污蔑同僚的事情,更不认为王平会做出这种明显违反军事常识、置大军于不顾的事情。
但是,马谡在信上言之凿凿的说:王平从街亭之战到现在的所作所为,让他痛心疾首,深觉心力交瘁,倘若汉军之中尽是这等低素质将领,那北伐之事断难成功,匡扶汉室也将无从谈起。
书信最末,马谡又语气悲凉的说:自随丞相以来,戎马半生,征战数载,几过家门而不入,今幼子已经三岁,却不知父为何人,请求休官回家暂歇一段时间。
看罢信件,诸葛亮大惊,留赵云等将镇守陇右,匆匆赶回汉中来见马谡,想弄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马谡为何要撂挑子不干?
如果只是因为王平提前撤军之事,那大可不必啊。
因此,在回汉中的途中,诸葛亮提前发布了命令:暂停王平所有职务,限制行动范围,等候他亲自处理。
然而当诸葛亮到达汉中之后,一则流言忽然不胫而走。让诸葛亮对如何处理王平渎职这件事犹豫万分。
流言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丞相任人唯亲,凡是降将在蜀军都得低人一等。马谡是丞相多年的亲信,而王平是魏国降将,此次撤军又惹得马谡不快。因此,即使王平无罪,丞相也肯定会将王平治罪,轻则降职,重则贬为庶人,或军法从事。
还有一个版本波及范围更广:诸葛丞相只信任季汉老臣和荆州同乡,如赵云、杨仪、蒋琬、费祎、姜维、马谡等这些都是丞相的自己人,其他如东洲派的代表李严(已被罢免为平民)、本地派代表吴懿(位高权虚)、降将魏延(明升暗降)、降将王平(有真本事却不得重用)等等等等……
这些流言愈演愈烈,在私底下传播甚广,即使他们不敢当着诸葛亮的面说,但暗地里的议论仍然让诸葛亮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这股子邪风背后必然有人在大力推动。
因为所说内容九真一假的缘故,反而更能让人相信,他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假公济私的人。
马谡的崛起,已经被证明是诸葛亮刻意提拔,否则马谡断然成长不到如今的高度。
当时可以前往街亭据守的大将那么多,宿将魏延、吴懿都闲着没事可做,诸葛亮却偏偏要派没领过兵的马谡去。
这不是给马谡刷战绩又是什么?
更别说,后来马谡不听号令,自作主张偷袭陈仓,诸葛亮不但事后没有大力责罚马谡,还破例亲率大军前往救援。
三军为一人而轻动,这是帝王都不一定有的待遇。
在那之后,只要一有刷战绩的机会,其他将领统统靠边站,这种机会根本轮不到他们,必然是马谡的。
这样的例子太多,多到全军上下所有将领都麻木了,暗生不忿都是轻的,满腹怨念才是真实写照。
如今,丞相竟然为了照顾马谡的情绪,就要治大将王平的罪。
这太令人心寒了。
南郑,丞相府。
诸葛亮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他已经查清楚了,确实是王平因为嫉妒,而提前一天撤军,置马谡四万大军于不顾。
也就是司马懿刚刚大败了一阵,怀疑王平提前撤军是马谡挖的坑,没有选择出击。不然的话,马谡和四万大军,现在说不定已经全军覆没了。
王平这个失职的罪责可大可小,严厉一点追责的话,就地正法都不为过;即使网开一面,最少也是削职为民。
因为此风(背刺友军)不能开,一但开了先例,以后汉军将会陷入无休止内斗之中。
但如果治罪王平,就会有人刻意将这个事件归咎于马谡与他的关系,不但诸葛亮在军中的公信力会受到质疑,朝中那些反对北伐,反对他大权独揽的人也会借题发挥。
这是诸葛亮所不想看到结果。
权衡再三,诸葛亮终是长叹一声,看向候在一旁的杨仪:“马谡现今到了何处?”
“丞相,马谡大军已至连云栈道路口,两日内就会到达汉中。”
诸葛亮点点头:“你去宣布吧,准许马谡辞去一切官职,保留其爵,令回川中休养。”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奈。
“是。”杨仪低头应了声,嘴角微微上扬,而后表情迅速恢复正常,转过身,昂首阔步向外走去。
“威公。”诸葛亮喊住杨仪,补充道:“将王平关进大牢,等本相请示陛下后再行发落。对了,记得将马谡削职为民的事也告知于他。”
“啊?哦,仪遵命。”
杨仪先是讶然,而后拱手领命而去。
诸葛亮幽幽地叹了口气。
杨仪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
全军上下对于王平被治罪的决定,应该都是和杨仪一样的反应,惊讶,不可接受。
在强者和弱者的争斗中,人们通常会毫无理由同情弱者,哪怕这个弱者有错在先。
道德绑架,任何时代都存在。
他还是个孩子――他把你家马车烧了有什么错?
王平只是个小小的副将――征西将军马谡怎么可以以大欺小?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当杨仪带着诸葛亮的处罚来到王平面前的时候,王平激动万分的跳了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他认为自己没有错。
马谡大军并未因为他提前撤退而遭受损失。
丞相也太偏心了!
基于这个先入为主的判断,王平整个人都炸毛了。
两名士兵过来请他前往大牢时,他竭力的挣扎着,扯开嗓子大叫道:“我不服!我要见丞相!”
杨仪板着脸冷哼道:“王将军,这是丞相的命令,请不要让杨某难做。”
王平继续嚷道:“定是马谡匹夫蓄意构陷于我,我不服……我要与丞相当面对质!”
杨仪背过身去,大手一挥,显得铁面无私。
一群士兵冲了进来,紧紧按住王平,往外面拖。
王平大叫一声,猛然挣脱所有士兵,朝门外跑去。
没跑几步,就被陪同杨仪前来的赵广一拳砸中面门,撂倒在地。
年轻的赵广似乎非常愤怒,抬脚又对王平狠狠踹了几下,厉声斥道:“匹夫焉敢置我大军于死地?!”
随后赶来的士兵一拥而上,把王平困了个结实。
经过这一阵骚动,闻讯赶来的将领越来越多,很快将街道上围了个水泄不通。
所有人都对王平报以同情怜悯的目光。
很快王平被推上了囚车拉走。
众将士不约而同尾随在囚车后面,一路上窃窃私语。
他们都认为王平确实有过错,但是觉得马谡应该更大度一点,不计较这点细枝末叶的小过失。
王平就在全军将领的围观下,被关入了南郑的大牢。士兵们将他推进去时候,连绳子也没解开。
大牢里兴许很久没有住过人,蟑螂乱跑,蚂蚁横行,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在稻草上爬来爬去。
恶劣的环境、狭小的空间、刺鼻的发霉味,组成了一幅令人反胃的铁牢囚徒画面。
看守关上牢门离开后,整个世界忽然安静了下来。
王平背靠着墙壁,失魂落魄滑坐到地上,脑袋里一片空白。
他到现在都无法接受自己从一个副将变为囚徒的事实。
他想不通,自己哪里错了?
就算自己先撤军不对,马谡也没有损失啊。
为什么要把他关起来这么严重?
口头教育一下不行吗。
虽然他也不一定会听。
这架势,似乎并不止像是简单的追责,倒像是要弄死他的前兆。
一向天不怕地不怕,除了丞相谁也不鸟的王平,忽然有些后怕起来。
……
(https://www.wshuw.net/1043/1043252/718403848.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