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相比起老美来,国人更喜欢谈教育,谈论教育,家长们也同样的更重视教育。
所以国内的孩子们,才会那么卷。
可以说真正的是卷到了极致。
为此《我是山姆》这部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如何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好”的话题,才会引爆国内的观众,纷纷进行讨论和解读。
人们总说,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要什么。
道理是一个道理。
比如某位网络影评人就这样解读:“《我是山姆》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应该让家长们去观看的影片。
影片内容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智商只有7岁的山姆为了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故事展开。在我看来,影片厉害之处就在于导演用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让不那么聪明的人给所谓的精明人上了一课,让观众明白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难得的是,这一次,李易并没有过度的煽情,可是狗导演就是狗导演,只能说他的功力越来越深了,因为虽然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是却是一部让人们看完会泪目的电影,女儿露西与山姆日常的互动是全片最让人感动地方,这也是能让全网都对这部影片打出高分的原因之一。
我们国人常常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那么到底什么是穷养,什么是富养?
《我是山姆》里面的孩子是女儿,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富养。
从字面上来看,富养的意思,大抵是给予女儿更多的物质上的满足,这是最浅显的理解。
但是事实上,《我是山姆》却真正的定义了,什么是富养!
不要急,让我们慢慢地分析。
长久以来,教育题材的电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影片中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观众在剧中感悟教育真谛。
但《我是山姆》偏偏剑走偏锋,它跟以往教育类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虽不新颖,但其表现手法却很独特,影片大胆采用了一个智商只有7岁的父亲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来给现实生活中所有自以为聪明的父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悟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从这方面讲,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反常理的情节设定来突出影片主题,使影片在教育题材类的电影中独具一格!
我们很多时候,电影总是以家长作为主视角,可是《我是山姆》却不同。
而这个独特的设计却成功的抓住了观众心理,从山姆手忙脚乱为女儿换尿布的那刻起,就让所有观众发出灵魂一问,“智商只有7岁的山姆能养育好露西吗?”
而这个疑问也正是吸引观众观影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我们还是通俗的认为或许山姆能把女儿养大,但他的智商毕竟只有七岁,等到露西上学之后,不管是辅导功课还是有关养育女儿的知识,山姆肯定是不具备的。
但当看到山姆给露西买鞋这一剧情时,观众的心理开始慢慢转变,山姆掏出全部的钱都不够支付露西喜欢的一双鞋,此时山姆的那些残疾朋友陆续开始“捐款”,只为了给他们心爱的露西买一双漂亮的鞋子。
在这里,导演并没有添加刻意渲染情绪的音乐以及任何让人感动的台词,但却成功的收获了观众们的眼泪,因为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观众明白露西过去7年,都是在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爱的包围下长大,所以露西才能成长的外表活泼又开朗,内心丰富而充盈。
这一剧情为以后山姆能够成功争取到抚养权奠定了基础,而接下来露西与山姆的对话,则让观众明白了露西为何拒绝社会福利机构安排的寄养家庭。
山姆对露西没能拥有一个正常爸爸感到抱歉,但露西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因为别的爸爸不会每天都陪孩子去公园里玩,也不会为了给孩子买一个蛋糕跑几公里,更不会在无意摔倒后只关心蛋糕有没有坏,而不关心自己疼不疼。
至此,影片“爱”与“陪伴”的主题昭然若揭,这也是山姆最终赢得抚养权的关键,在所有人都不认为山姆有能力抚养孩子,强行将他们父女分离的时候,山姆却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展示出了父爱与智商无关。
“很多地方我不如你们,但是也有某些地方我比你们强,比你们任何人都强。”
“我会花时间去考虑怎样作个好父母,那需要耐心聆听,我不是个完美的父亲,但我会尽我所能!”
山姆最终赢回了抚养权,而他也因为爱露西,则主动请求抚养家庭跟他共同抚养露西,这对山姆来讲,则是最好的结局。
而他的故事也给屏幕前的观众提了个醒,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孩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所以花心思给孩子买玩具、送他上各种辅导班。我们都希望能够“富养孩子”,但影片通过山姆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富养,是爱和陪伴。
影片比较讽刺的一点,是对剧中几个“正常”父母性格的塑造,在山姆与他们的对比之下,恰到好处的讽刺了很多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
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大抵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首先是相信大家记忆很深刻的,露西的同学康纳的父亲。
康纳父亲,代表着以输赢为导向的控制型父亲!相信很多人看到那一幕都会忍不住皱眉,可是讽刺的是,这样的父亲,在当前的社会真的比比皆是。
康纳父亲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也是在他的对比之下才显示出山姆独特的教育。
康纳是露西的同学,在他们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要求同学们背诵有关“昆虫”的知识,在康纳展示有关蜘蛛的知识时卡了壳,而此时台下的爸爸害怕孩子失败所以小声的提醒孩子正确答案,儿子接受到信号之后便接着背诵,但由于过于紧张所以总是错误百出,而爸爸一边纠正错误的同时一边略显焦虑。
康纳感受到爸爸焦虑的情绪,索性放弃了背诵,并且用略带责备的口气对爸爸说“你非得让我背这个,其实我想展示甲壳虫的知识!”
此时镜头一转,我们看到山姆正低声对露西说“他(泰纳爸爸)完全可以不让孩子难看!”
就像是我们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作为理由教育孩子,其实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其实就是一种把孩子的成绩,素质等等,当成自己的面子工程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露西的表现,轮到露西的时候,露西给大家展示的是有关蝴蝶蜕变的知识,讲到一半时,露西突然忘记了接下来的内容,她紧张的看着台下的同学以及家长,这个时候山姆站了起来笑着对露西说:太多阶段了,很难背!
得到了爸爸的支持,露西紧张的神情便放松了下来,心情一放松,露西便记起了接下来的知识。
而康纳爸爸与山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利用这个情节完成了对现实生活中那些“聪明的父母”的讽刺,他们希望孩子表现的处处完美,他们不允许孩子失败,他们只关注自己想要的,而不考虑孩子需要的。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借口,让孩子做各种他不喜欢,而父母喜欢的事情。
各种培训班,各种兴趣班,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而更讽刺的是,往往那些在成绩上学有所成的,却几乎很少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达成的。
可是家长们却依然乐此不彼,认为就应该卷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山姆,或许他不如这位“精英爸爸”聪明,不能给孩子提醒结果,但他懂得无条件的支持,具体哪一个对孩子成长有益,我想结果不言而喻。
再来看另外一个家庭,律师丽塔的家庭。
可以说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对以工作为导向的忽略型父母!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父母,同样的也是最广泛的,最普遍的。
这类的父母,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能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精神上,却极度缺乏,更不用提陪伴了。
整部影片有两条线,一条围绕着山姆展开,而另一条则围绕着帮助山姆打官司的律师丽塔展开。
丽塔表面看起来是个事业有成的商务精英,但实际上,丽塔与她7岁儿子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
儿子不满妈妈总是忙于工作,即使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在打电话会议,儿子打电话找妈妈,也只能被妈妈安排在办公室电话的第二条线,因为第一条线妈妈永远都留给工作。
丽塔一天要处理七八个案子,晚上也经常会把工作带回家,丽塔总抱怨孩子不跟她亲近,即使她抽出时间去接孩子,儿子也叛逆的不想坐她的车回家。
丽塔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这样,但我想屏幕前的观众已经明白,因为她的生活已经被工作填满,对儿子情感上的疏忽,使儿子与她渐行渐远。
而山姆的出现,无疑点醒了丽塔,丽塔起初对山姆的官司并不抱任何希望,但她看到了山姆对露西的爱,看到山姆为了女儿开心可以陪她在游乐场呆一整天,而这点,也正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愿做的,他们不能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看着在陪孩子玩,实际上思绪早已飞到了工作上,他们对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高兴了陪他们玩会而,不高兴了就丢给手机或者电视。
当然,或许这也是因为山姆本身的智商相当于孩子的原因。
而讽刺的是,正常的家长,却反而做不到。
而山姆总是在孩子需要他的时候出现,这也是让丽塔为山姆据理力争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一开始同意帮助山姆打官司是出于“人道主义”,而后来丽塔则是被山姆身上满满的父爱所感动,她坚信山姆能养育好女儿。
影片通过两个“精英父母”的角色设定,来完成对当下父母教育方式的讽刺,我们习惯了用我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习惯了“摁着牛头喝水”,我们总把孩子当做我们生命的延伸,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所以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爱,导致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这部影片也通过山姆这个特殊角色的设定来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人父母,或许不需要“那么聪明”,当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沮丧的时候,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与耐心的陪伴,或许就能帮孩子度过短暂的困难。
相比起来,我们总是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孩子的求知欲,露西跟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爱问“为什么”的阶段,她对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十分好奇,她总是不断的向爸爸提问。虽然山姆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下的山姆,总是乐此不疲的解答露西提出的所有无厘头的问题。
我们会怎么回答?
会不会显得不耐烦?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敷衍地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总是觉得“这些幼稚的问题有什么好问的”,也总会用“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净想这么多没用的”!来回答孩子。
而山姆是不同的,虽然山姆的回答并非“标准答案”,但是导演的重点并不是山姆回答问题的能力,而是山姆对待女儿提问的态度,或许他的回答并不是那么完美,但他对待女儿提问的态度却是我们为人父母要学习的。
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愿提问了,再后来他们就变得不再好奇了,面对不懂的事情不再去想了解,觉得和他们无关;面对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再全力以赴,觉得花太多精力毫无意义;他慢慢的形成了固化的判断,不愿意再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
可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如果你总是说“这有什么好问的”,会打消孩子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我们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而是挖掘和引导孩子好奇与探索的本能,让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技能,千万不要再用我们成人的司空见惯,而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https://www.wshuw.net/1040/1040341/778441934.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