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大家请我当皇帝 > 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

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


话说那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及宣府总兵李国樑听了宋献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离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离京师不过三百五十里。”那宋献策不由苦笑道。

“虽说宣大两镇为了要价,先后派遣王清之、吴惟华分别前往两地游说。”

“奈何京师路短,太原路长,吾恐诸位尚未赶到宣府,张维世已降虏矣!”

原来当初宣大两镇眼见义军围困后金阿济格部,占据了上风,自度不能胜,故而有些将领便心生异心,找来王清之请其在其中穿针引线。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几日之后,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后,到处串联,又拉拢出来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国”的将领出来,于是这才有了这两面下注之事。

在这两种倾向之中,在倾向于义军一方中,武将占据了优势,而倾向于后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勋贵占据了优势。

表面上双方实力看似五五开,但是由于武将作为军队的掌控者,自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为强,率先联系上了张顺。

只是由于宣大两镇的特殊情况,张顺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后再谋取宣大。

如此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时日,反倒让吴惟华后发先至,占据了先手。

“这.....这该怎么办?”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闻言一愣,不由连忙开口问道。

“三位既然已经归顺义军,那么招降宣大两镇,难道还非得亲至宣府不成?”宋献策眼见三人中计,不由开口笑道。

“此话怎讲?”三人闻言不由相视一眼,面上露出惊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两镇,乃是大明京师西面重镇,除了督抚总兵以外,还设有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们不能除掉镇守太监,拉拢以下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说,如果我们直接宣称宣府大同两镇归顺舜王,那会怎样?”宋献策不由捋了捋胡须,嘿嘿笑道。

“这......这不是天下大乱吗?”那叶廷桂闻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虽然是两个军事重镇,督抚和总兵对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问题,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分守参将以及各堡守备也各司其职,拥有很大的权限。

往日里,这些督抚、总兵在自己权限内行使职责,那么这些人自然无话可说。

但是,一旦这些督抚、总兵一旦越权,他们究竟肯不肯听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才急于赶回宣府大同,准备控制住主要将领以后再宣布“降顺”之事。

宋献策闻言不由笑了,对着叶廷桂道:“抚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常理来说,理当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当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

“敢问当如何行事?”叶廷桂和王世仁、李国樑三人相视一眼,自度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由开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兵张凤翼,还有你和宣府巡抚张维世,以及另外两位总兵一同发布通告,晓谕两镇上下归顺义军之事。”

“第二,大张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义,封赏宣大两镇上下之事。”

“第三,别遣信使下令各地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参将、守备改旗易帜,遥尊舜王。”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恶政,欠粮欠饷,民不聊生事迹;大力宣扬华夷之辨,批判东虏、北虏烧杀劫掠恶行,人人得而诛之!”

“尽快将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然后趁着两处镇守太监、宣府巡抚张维世及东虏惊疑不定之际,突袭大同宣府,彻底掌控这两地。”

“这......”叶廷桂闻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国樑相顾骇然。

你道为何?

原来这时代还虽然有一些“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的宣传口号,但是受限于信息传输限制,还没有出现舆论战这个概念。

本来那老道士宋献策对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张顺带领大军进攻山西的时候,曾经为了配合“大纵深作战”,狠狠的搞了一波“认知作战”,这才彻底颠覆了他的以往观念。

故而今日,他学有学样,给宣大两镇也玩这么一手。

由于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身死,而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又不曾返还,此时的宣大两镇可谓是群龙无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际。

如果这个时候,舆论到处纷纷扬扬,而上司命令又适时到达,那么绝大多数人由于从众心理,肯定也会很快就接受这个“现实”,这就是“认知作战”的威力。

当然,这个“认知作战”也不是万能的。

如果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不能在人们头脑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两镇,那么舆论便会反噬。

在受人欺骗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场很快就会转向反对义军。

“成,此事我们三人倒没问题!”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点了点头道。

“只是兹事体大,一旦出现什么差池,恐怕我们三人担待不起。”

宋献策何等人物,听到这里,哪里不知这三人已经心动。

他不由趁热打铁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与舜王殿下关系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谐,自有某一力承当!”

那三人听到此处,自度无忧,这才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无话可说。”

四人计策商议一定,遂快马加鞭前往猩州城,寻了笔墨纸砚及布帛若干副,开始挥毫泼墨。

第一桩,先写露布十余条,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及两巡抚、两总兵六人名义晓谕宣大各处,归顺舜王。

第二桩,又写书信军令,分嘱士卒前往各处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处,命其改旗易帜。

由于张顺自起兵以来,并没有设置特殊旗号。

那宋献策便选用杏黄旗一面,上书一个斗大的“舜”字,作为义军的标识,命人连夜赶制几十面,随联合署名军令一起送往各处。

第三桩,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锣鼓喧天,宣扬义军“敕封两王三公五侯,参将及参将以上皆为伯爵,士卒月饷实发粮米一石”的封赏。

待这三桩事已毕,那叶廷桂心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经下令宣府大同两镇归降,那我何不借机再与山西三关三处各书信一封,使其一并归降,如此方不负舜王封我镇朔王之恩。

想到此处,那叶廷桂又取来书信布帛,又挥毫写给偏关、宁武和雁门三地参将兵备,命其一并来降。

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心中正计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献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为何?

原来宋献策和张顺,这两个一大一小的狐狸,早就算计了他们许多。

先是张顺“一鱼两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后,借口招降宣大两镇暂时剥夺了这三人麾下的标营,以免再起反复。

而到宋献策事情做的这里更绝:我管你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我先把“归顺舜王”这事儿,先下手为强给你彻底坐实了,让你反悔不得,然后再作其他计较。

可怜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一世英雄,结果利令智昏,竟然一步步入其彀中,被人拿捏的死死的。


  (https://www.wshuw.net/1/1488/729033261.html)


1秒记住万书网:www.wshu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wshuw.net